正文 第二百一十章 迎戰(1 / 2)

第二百一十章 迎戰

晨光尚未泛起在東方,天地之間,仍是一片黑沉。九月朔日的天空,沒有月亮的痕跡,鑲在天穹上的密密麻麻的星光,加起來也比不上明月時的一星半點,隻是,已經可以讓人看清前方的背影,緊緊追隨而不會落隊。

黑暗之中,一支多達一千五百人的隊伍,正靜悄悄的行走在山穀之中。人銜枚,馬裹蹄,籠頭和嚼子緊緊鎖住了戰馬的嘶鳴。伴隨著潺潺的溪水,隻有密集而又低弱的腳步聲連續不斷。

高全與他手下將士們一起牽著馬穿梭在黎明前的黑幕下。腳下的路麵並不似官道那麼平整,但也是商人們經常使用的要道,至少不會讓人舉步維艱。

低著頭走了不知多久,高全抬頭看了看天色,還是黑沉沉的,看樣子至少還要半個時辰,才能見到東方天際處的一抹紅光。

在黑夜中行軍,是一件很冒風險的行動。不過高全並不怕夜襲,跟隨曹俊之前,他就在部隊裏當兵,而且早在三天前就陸續派出了足夠多的哨探,去檢查沿途每一處可能藏兵的地點,並驅趕來刺探的蕃人。現在這些哨探,有一部分帶著消息回來了,還有一部分則聽著他的命令,在各處要點守候著。

最關鍵的,他已經讓手下領著一部分騎兵,在通往星羅結部的要道處守了四天的時間。他們並沒有掩飾行蹤,更沒有躲藏,幾天下來與星羅結部的蕃騎幾次對峙。高全這是用最強硬的態度在賭別羌星羅結不敢破釜沉舟。

一名哨探急匆匆地自前方趕來。他從高全身邊高高舉起的大纛留在夜色中的剪影,以及高全的親衛所騎乘的、比尋常騎兵戰馬都高出兩寸三寸的河西良駒身上,辨認出了高全所在。他在外圍通報過姓名,被親衛領到苗授身前,“前麵就是大來穀。”

終於到了!

高全鬆了口氣下來,他於四更天不到,便自特意設在渭源西側三裏的營地領軍出發,走了一個多時辰後,終於抵達了十裏外的第一站。

大來穀是溝通渭源和狄道之間的要道。從渭源堡到狄道,要翻過鳥鼠山這座分水嶺——東麵是渭水,西麵則是洮水——而鳥鼠山中,有一條穀地直通東西,這就是大來穀。

盡管大來穀的南麵,還有一條名為南穀的穀地,也能溝通渭源和狄道。而在鳥鼠山中,還有好幾條可供行走的山道。但從地勢上,以及路程上,還是以大來穀更為優勝。大來穀作為洮州的東側門戶,一向是兵家必爭之地。唐朝初年,唐軍曾在大來穀一戰擊敗屯兵在穀中的十萬吐蕃大軍,逼得來犯的吐蕃軍逃回洮水。

而今次的任務,並不是要穿過大來穀——這條穀地不是那麼容易就能通行,在對麵的穀口,有吐蕃人的一處軍寨。小股人馬會被堵住,若是有大軍穿穀而過,則必然會引得警覺——高全的目標是星羅結部的聚居地,位於大來穀之北,白石山下。如果急行軍的話,最多再有一個半時辰,就能抵達星羅結部主帳所在的穀地。

但高全並不打算夜襲,要是他想捕捉的對象趁黑跑掉就麻煩了。選在下半夜出發,以他行軍的速度,抵達星羅結部時正是白天,可以有更多時間作戰。要利用夜色,反而應該在黃昏時出兵。

“就地休息一刻鍾。”高全將自己的命令傳到隊列中。辛苦了小半夜的士兵們也不多話,紛紛坐下休息,吃點幹糧。

而高全仍站著,隻是轉著腳,活絡一下有些酸脹的腳踝。心中又一次將今次作戰計劃從頭到尾理了一遍,這個從沙盤上製定出來的計劃,除去開頭時的瞞天過海的伎倆,剩下的的就隻有以快打慢一條。

星羅結部是典型的吐蕃部族,分據在幾條山穀中。雖然跟普通的蕃部一樣,隻要是成年男子都能上陣拉弓,讓星羅結部可以拚湊出五六千兵力,但這樣的軍隊並不可能枕戈待旦,平時都是分散開來,各自放牧做活。以蕃部的組織鬆散,就算現在聽說唐軍已經抵達大來穀,給別羌留下的半日時間,最多也隻能讓他召回一千多一點的部眾。

這是個很簡單的策略,在作戰開始後,就沒有了任何計策存在,但在高全看來,卻已經足夠了。

因為簡單,所以易行。

休息片刻,高全便起身急行向北,直撲最終的目標而去。當高全所領大軍出現在星羅結部穀口外的時候,穀地中驚惶一片,號角連聲。順著初起的北風傳來號角聲中,滿載著惶急和不安。

不多時,高全大破星羅結部,斬殺別羌星羅結,斬首四百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