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誌舉行這場砍木頭比賽的目的就是為了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眼下自己這身邊就直接有一位人才,那遊誌怎麼能輕易的放過。
遊誌一副大慈大悲的模樣,並親切地把雷冰送到他急切的老娘身旁。“你們母子倆先說著話!”
遊誌轉身就來到一旁在認真評判的王和等人的身旁。“結果怎麼樣了啊?”遊誌隨口一問。其實這結果對遊誌已經並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遊誌他不是來招砍木頭工人的。遊誌需要的是有膽略和運籌帷幄的人才!
隻見王和略微為難地說道:“莊主啊!這雷冰等人運來的木頭如果平均算下來的話,那麼他們都已經可以被選入優等了啊!可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剛才評選好的人就會有一部分得往下調了!這樣朝令夕改是不是不太好啊?”
在一旁的郭嘉也跟著說道:“所謂的,軍令如山!即便我們這不是軍令。那大丈夫說話也應該是一言九鼎啊!這樣才能在手下人麵前樹立起威信!”
遊誌聽後一點頭,心中便已經有了打算。於是走到雷冰的跟前,然後把他帶到人群的中央,大聲地宣布道:“兄弟們!我們的雷壯士。那真是大丈夫啊!今日,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兄弟,自己一人獨自麵對數倍於己的山賊!就憑這點,我戲某也應該敬重他!所以我決定,剛才王先生和郭先生宣布的結果都不變了!咱們就在此的基礎上,讓雷冰和他帶的兄弟另外組建一支幾十人的斥候小隊,這斥候隊的待遇跟優等是一樣的!”遊誌宣布完之後,人群當中頓時響起了祝賀和慶祝的聲音。
名詞解釋:斥候,也作“斥堠”,古代的偵察兵,據傳是起源於漢代。分騎兵和步兵兩種,一般由行動敏捷的軍士擔任。斥:度,遠近。堠:古代道路計程器,一種立於道路右側用於計算裏程的綠色小方碑,每五裏立一堠。漢時及以前,“斥堠”專門負責巡查各處險阻和防護設施,候捕盜賊。並負責偵察敵情與反敵方偵察。並了解附件地形地貌和地理環境及水源。有時還要偷偷地潛入敵後,盜取重要的文件或刺殺敵人的首領等。漢以後,軍中就不再設此職,在唐宋時偵察兵不再稱斥堠了,根據馬步偵察的不同裝具和使用改稱為“探馬”或“探子”。
而此時高老莊內隻有幾個不願行走的老人在懶洋洋地坐在曬穀場上閑聊著。
這時軍侯伍習帶著副官馬遲還有都尉華雄以及十幾名西涼鐵騎殺氣騰騰地來到高老莊內!
這遊誌的幾千人實在是目標太大了!其實伍習沒花什麼力氣就找到了遊誌的蹤跡。這不伍習從洛陽回來後直接就來找遊誌報仇來了!雖然伍習這次沒帶什麼兵馬來(軍隊是不能隨便帶兵外出的,所有的事情必須有虎符才能調動大量部隊,因此伍習這次帶出來的幾十人,還都是偷偷摸摸的瞞著陽城的駐軍老大校尉董越出來的)雖然如此,這也並不代表伍習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來找遊誌報仇!要知道,這次伍習可是帶著都尉華雄來的!
名詞解釋:虎符,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隻有兩個虎符同時合並使用,持符者即獲得調兵遣將權。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采用銅製的虎形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稱為虎符。虎符的背麵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並且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現在中國曆史博物館中藏有“西漢堂陽侯錯銀銅虎符”(漢錯銀銅虎符)一枚。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戰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勇將趙雲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而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這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
此時的伍習趾高氣揚的一馬當先衝騎進入高老莊內,當他發現這莊內竟然隻剩下一些閑聊的老人時,立馬跳下馬來,怒氣衝衝的隨手抓起地旁的一個老頭:“老漢!本軍候來問你,你們那個叫戲遊的鄉下小子現在何處!你如敢欺瞞本軍候,定按亂賊論處(這次伍習算是沒有冤枉人,這老漢確實是遊誌從陽翟帶出來的黃巾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