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誌真是個幸運兒啊!每次都能遇上神醫給他醫治傷病。而且這次還是遇到外科高手給他醫治箭傷。
“敢問先生,您是?”因為遊誌在貂蟬(任紅昌)帶人趕回來救援之時,就已經暈倒了。所以這醒來以後,看到有人給他治病,因此是好奇地問道。
“老夫是本地一名醫士,姓華名旉,字元化。不過大家一般都喜歡叫我華佗。”這個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子和藹和親地對著遊誌說道。
“您就是神醫華佗啊?”遊誌這句激動的話剛從嘴裏冒出,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這句話,遊誌他同樣是說給“神醫張仲景”聽過。
“正是在下。神醫還不敢當,那都是一些虛名而已!後生,我剛才為你把脈,發現你似乎除了外傷以外,內髒好像也是有些奇特的隱疾啊!”華佗本著醫者仁心的處事風格,對著遊誌如實地說道。
其實這自古都有一句話,叫“醫不叩門,有請才行”。這大概意思就是說:醫生發現或知道別人有了病之後,隻要人家不請你診治,自己就不要主動上門去毛遂自薦給人醫治。就是自己的朋友或鄰居也是一樣,有時候也包括對待自己的至親。
雖然這是反映出了人的內心陰暗的一麵,但這確實是做人的奇怪現象---如果太主動反而會適得其反!這也許就是華佗的性格(心直的性格),如果他遇上光明坦蕩之人,這也許是一件大好事,就怕遇上一些心理陰暗多想之人。
不過還好,遊誌並不忌諱這些東西!
“哎呀,華神醫果然是名不虛傳的啊!在下姓戲名遊,字誌才。戲某乃是新來本譙縣赴任的主簿官。而且在下確實髒腑是被一種劇毒所侵!隻要是在夜晚受驚或者發力時,那必定精血被其所耗,而且這種劇毒就是在白天也是不斷地在侵蝕我的精元。”遊誌換了一種說法,把自己的病請給華佗說了一遍。
“華某很好奇的是,依你的脈相上來看,你似乎已經中毒好些個時月了,那為何你的氣血還是如此的飽滿呢?”華佗接著問道。這可不是華佗他多事,而是因為華佗希望完全了解患者的情況而已。
“華神醫有所不知,在遇到神醫之前,戲某也曾遇上過一名神醫(這可不是吹捧,這確實是實話實說),他名叫張仲景。這仲景神醫又把我推薦給了水鏡先生司馬微,在得到這兩位相助的藥丸之後,我才能穩定住自己的病情!不過這也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法子,他們倒是給了我一個治本的辦法,但是這求藥的路途實在是遙遠,而且它還是危險重重......(遊誌話鋒一轉)不知道,華神醫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醫治在下?”遊誌誠懇地說道。
華佗仔細地聽了遊誌的話後,捋了捋自己的須髯,在思考了片刻之後,便直接對著遊誌說道:“華某倒是有兩套醫治的方案,一套曰為文治,一套曰為武治。不知道戲大人要拿套方案來醫治呢?”華佗把這個選擇留給了遊誌。
“那何為文治,何又為武治呢?戲某願聞其詳!”遊誌可不想兩眼一抹黑的稀裏糊塗中被救治。
“這武治,就是快刀斬亂麻。華某利用自己研製出來的麻沸散,用來麻痹你的身軀。然後以利刃剖開胸腹,並切除內部病肌。接著再以針線縫合傷口,附上藥石敷愈。一個月以後,戲大人再習得華某自創的五禽戲!華某相信,假以時日,這內疾必當痊愈!”華佗侃侃而談地對遊誌說道。
“麻沸散”傳說是華佗創製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藥。《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
“五禽戲”是華佗在《莊子》的“二禽戲”(“熊經鳥伸”)的基礎上創編的“五禽戲”。其名稱及功效據《後漢書·方術列傳·華佗傳》中記載:“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那敢問華神醫,這所說的假以時日,是多久啊?”中華文化就講究個“模棱兩可”和“深不可測”,所以這模糊的遊誌都不知道這說的是多久。
“終身!”華佗這次斬釘截鐵地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