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章 得馬(1 / 2)

赤兔馬是什麼?古人依據馬的頭部形狀,那是形象地將馬分為直頭、兔頭、凹頭、楔頭、半兔頭等幾種類型。這所謂的赤兔馬的“兔”,那應當是指馬的頭形。

在伯樂寫的《相馬經》(這是中國最早的相馬術著作。它是春秋戰國時期孫陽(伯樂)撰著的。此著成書於公元前168年以前。),這書其中的一篇文說:“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毋相其餘”。在第三篇中又對這些話作了解說,“欲得兔之頭與其肩,欲得狐之周草與其耳.....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鰭與脊”。這些記載,說明了在古代兔形的馬頭是好馬的重要外在標準之一,也就是說明了得到兔頭的好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赤兔馬一般被認位它來自大宛,所以它也就是傳說中的汗血寶馬。(因為它的皮膚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容易被看到,另外,馬的肩部和頸部汗腺發達,馬出汗時往往先潮後濕,對於棗紅色或栗色毛的馬,出汗後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豔,給人以“流血”的錯覺。)這汗血寶馬的體態特征是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目前,汗血寶馬的最快速度記錄為84天跑完4300公裏。大約就是每天51公裏左右,日行102裏的行程。所以說這赤兔馬(也就是汗血寶馬)在三國裏的記載:“日行千裏,夜走八百”,其實是寫意的,也就是誇張的文學描述而已。

而且這汗血寶馬還是非常耐渴的,這馬即使在50攝氏度的高溫下,它一天也隻需要飲一次水而已,因此它特別適合長途跋涉。(這曾經在1998年一場賽程為3200公裏、賽期60天的比賽中,54匹參賽汗血馬都堅持到了終點。)

雖然如此,但這汗血寶馬還是在中國不怎麼流行!雖然這汗血馬速度較快,但是它的體形纖細。而在古代大將騎馬作戰中,那是更願意選擇那些粗壯的戰馬,所以這也就是汗血馬在古代中國境內漸漸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原境內沒有良好的草場和環境可以去培育汗血馬。)

此時這郝萌正努力的駕馭著這剛剛喪主之痛的卷毛赤兔馬,沒想到這自信滿滿的郝萌縱身一躍,馬上就被這“卷毛”給甩了下來。這郝萌可是長得人高馬大的,那重量加上“加速度”,立馬就給郝萌摔得內髒翻騰,眼冒金星了。

“你們幾個都在那幹什麼呢?還不趕緊地來打掃戰場,快去把那些匈奴人的東西都歸置一下!”都尉呂布騎著高頭大馬來到這比試“騎馬”的現場。

“都尉,這有一個漢民他要跟郝屯長爭奪一匹西涼駿馬......”張遼如實地跟呂布彙報著情況。

呂布聽後,立馬脾氣上來就要發作開了!這呂布他為人怎麼說好呢?

說他是好人吧!按這古人的道德標準來講,他離好人的標準還相差甚遠。因為他一生的旅程那都是伴隨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說他是壞人吧!那也談不上(呂布一生中唯一的汙點就是殺了丁原去輔佐董卓,除此之外也並沒有其它的什麼劣跡。這不忠,不孝,不仁和不信其他的諸侯也有這方麵的問題,所以這不算是做壞人的標準。),從現實的角度來講,如果他的人品如此不堪的話,那他手下也就不會猛將如雲,而且有些還願逝死追隨著他!

其實,總結呂布為人的性格,那就是簡單的一句話:唯利是圖!

“什麼,一個草民還敢和我們朝廷人員來爭馬?這是反了天啦!”呂布生氣地對著張遼說道,然後對著遊誌大步走來,並且藐視地上下打量了遊誌一番。

“你可知道,依大漢律,官府有權優於百姓先去處置遺落無主的物品。”呂布看著矮小的遊誌,所以不屑於用武力去擺平他。

“哦,官爺不說的話,戲某倒還忘了這茬。”遊誌淡定地從懷中掏出西涼敦煌郡龍?縣尉的官印。

從理論上講,這遊誌官的等級是跟呂布一樣高的。雖然實際上呂布的這都尉權力比遊誌大,但是這畢竟大漢還是有法度在的,所以這門麵上呂布和遊誌是同級的。

呂布看了看這卷毛的赤兔馬,發現這馬雖然俊健神彩,但是體形有點纖細。按他自己一丈(二米二多)高的體重來講,這馬不太適合自己。所以在這心理上就已經沒有誌在必得之心了:“既然是縣尉有意要這駿馬,那就按這草原上的規矩來吧!誰能征服得了它,那它就是誰的了!”

遊誌空歡喜一場,還以為自己現出官印之後,對麵就會乖乖地讓出馬來。看來是遊誌他也多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