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章 檮杌2(1 / 2)

“哦,那仙翁你為何是一隻鵬鳥的模樣呢?難道這才是您的真身?”遊誌好奇地問道。

“唉,不懂別瞎說!這鵬鳥乃是昆侖山極有靈性的神鳥,而老夫也是個正經的修道之人。隻不過吾的真身還在萬裏之外的天柱山而已(左慈,道號烏角先生,東漢末年著名方士,少居天柱山)。吾現在乃是用元神從萬裏移魂而來,並附著在這隻神鳥的身上而已。小友,你現在是在跟我的元神對話。”左慈用元神駕馭著鵬鳥千裏奔向天山山脈。

題外資料,天柱山:天柱山又名潛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萬歲山、萬山等。它是大別山山脈東延的一個組成部分(或稱餘脈)。天柱山因獨特的自然景觀,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早在漢武帝時它就被封為"南嶽"。(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行南巡狩,自潯陽,順江而下,經盛唐(今安慶市盛唐灣)入皖口(今懷寧縣山口鎮),溯水而上。法駕穀口(今天柱山野人寨),登禮天柱,"號曰南嶽"。 直到隋文帝詔改江南“衡山”為南嶽,其間700年,所稱南嶽,即天柱山。南嶽稱號南移後,天柱山人稱"古南嶽"。)

天柱山在曆史上被道教、佛教視為寶地。道家把天下名山洞府封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而稱天柱山的“三祖寺”為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莊名弼在《遊大龍山記》中雲:"道書所載,天下有八天柱,中國有三,潛其一也。"可見天柱山在道家眼裏具有極其重要地位。東漢名道左慈就在此"煉丹得道"。從南北朝起,道家先後在天柱山建過五嶽祠、靈仙觀(真源宮)、天祚宮等著名道觀,其中真源宮曾擁有道房3600多間。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把此山作為傳授衣缽之所。山間先後建起過山穀寺(三祖寺)、天柱寺、佛光寺等著名佛刹72座。鼎盛的唐宋時期曾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說,方圓數百裏的善男信女,來此朝仙謁聖者絡繹不絕。宋時的舒州太守陸修曾吟"碧瓦朱欄擁絳霄,紫雲深繞寶風飄"詩句。這就是狀寫當時殿宇輝煌,煙雲繚繞的盛況。宋之後,多數寺觀毀於兵火,或圯於廢棄,雖有修複,終不能再現前朝之盛。現山中尚存三祖1寺,及第、齊雲、上封、護國4庵,近年經陸續修整,佛教活動已恢複正常。千百年來,眾多名道高僧在此講經傳道,采藥煉丹,並留下了許多奇妙的傳說,這也給天柱山景勝增添一層神幻的色彩。

書回正文。

“仙翁,我在暈倒之前不是在靜心湖的河麵上待著嗎?那我是怎麼回到人間的啊?”遊誌的問題那是一個接著一個。

“後生,你可還記得,你在靜心湖被天雷劈中的事情。本來你的元神進入虛無意境那是西屍老魔道法所致。結果你無意間觸動了天雷,所以把西屍老魔的道法給破解掉了,因此你的元神自然是回到了人間!”左慈還真是有問必答。

“哦,那晚輩能不能再問您一下。附在我身上的暴鳶將軍的元神現在可還安好?還有,那西屍老魔現在是怎麼樣了啊?”遊誌接著問道。

“你從這虛無意境脫困之後,本附在你身上的暴鳶那自然也就跟著脫困了。所以你就放心吧,那暴鳶元神已經沒事了!而這西屍老魔,他陣法被破之後,已經是遠遁他處去了!”左慈繼續說道:“而且,老夫還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身上噬魂玉的吸噬之力已經被天雷給化解開了!現在你隻需要去天山之巔服食一枝百年的雪蓮來解掉之前的積毒,並且再去長白山找一支千年人參補回之前損耗掉的精元即可痊愈了!”

“啥,還要去長白山呀!”遊誌有點失落的說道。因為這遊誌以為現在去天山即可全部搞定了。

“你就知足吧!如果換做一般的人,估計能把這噬魂之力給破解掉就已經很不錯了!你現今不僅可以破解噬魂吸力,而且還要去化解自己身上的奇毒。就光憑這兩項,那很多人都要付出幾十年的時間,或者更長的時間也未曾可知!”左慈對著遊誌說道。

“哦,那就多謝左仙翁多次出手相助!晚生給你作揖道謝了!”遊誌說著話,就開始對著鵬鳥作揖道。

“你我相識,那就是緣分!小友,不必拘於這些俗禮客套。”左慈隨和地說道。

“仙翁,那我還能回到後世去嗎?我本就不該屬於這個時代......”遊誌誠懇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