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下最堪憂的就是這種情況,世界其實也是這種情況,因此需要從文化哲學高度進一步對經濟模式本體作話語定義。這就提出了“營生經濟”與“逐利經濟”兩種經濟基本的模型。
營生經濟從農耕社會裏發展出來,逐利經濟從遊牧類型社會裏發展出來。
農耕民族,世世代代在同一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農耕文化是安居的文化,居民的文化。借用生物學術語,農耕社會以家庭為社會的細胞,家族為社會的係統,是家庭型社會。因為世代共同生活,周圍人多少有些親友關係,故此,人際關係以親情為紐帶,以禮義來規範,以和為貴。農耕文化推崇聖人,聖人就是社會生活的協調者、仲裁者、管理者。農耕文化的價值評價第一是“久”,就是與個人生命一樣,家庭、家族、國家、社會,盡可能的長期生存、傳承下去。在這語境中產生發展的營生經濟,開展經濟活動的目的是改善物質生活的質量。國家抓經濟是為了改善民眾的物質生活條件,使生存有基本的保證,這樣,民眾對國家就有認同感與歸屬感,在外敵入侵時會義無反顧的起來保衛家園。
曆史上,訓練有素的遊牧類型民族的武裝入侵,一直是農耕民族的一大塊心病。對此,孟子提出的應對方略是:“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剌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地方百裏,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這段話指出,國力(包括保衛家園、抵抗侵略的軍事實力)的基礎在民心而不在利器。這是農耕民族國家對經濟的基本看法,發展經濟是為了改善民生,“民以食為天”。
而遊牧類型(包括商旅、殖民、海盜)民族,以遷徙為常態,是逐利的文化,武士的文化。遊牧類型文化社會以團隊為細胞,以集團為係統,是團隊型社會。自法國大革命以來,“階級”概念被明確提出,階級就是最大的團隊,階級社會就是團隊型社會的現代表述(話語)。(因此,不從團隊型社會的話語中超脫出來,即使在政治、經濟上宣布消滅了階級,“階級”與“階級社會”還是長期存在,甚至可以說是永久存在。說話語魔力也好,話語窠臼也好,話語陷阱也好,話語慣性也好,新話語的太陽不從雲層裏出來,舊話語的燭火不會暗淡無光。)團隊是以功利目標為核心建成的組織,因此,人際關係以利益為紐帶,以契約來規範。遊牧類型民族崇拜英雄,英雄是團隊的指揮官,要求他足智多謀,身先士卒,帶領團隊迅速完成目標任務。遊牧類型文化的價值評價第一是“強”,強就是最快的實現功利目標。“不求天長地久,隻求曾經擁有”。在這語境中產生發展的逐利經濟,開展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獲取最可能多的利益。“無禮不起早”,“利潤掛帥”。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財是供人消費的,但現在到了人可以為財去死地步,說明話語中的“經濟”的“異化”到了何等程度。但今天的大眾在意識層麵上似乎對此還是接受的。“人為財死”換成一種委婉、“機智”的說法:“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就堂而皇之的進入現代話語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