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佛教徒應讀專書(1 / 2)

現代佛教出版事業蓬勃發展,帶動學佛風潮,佛教徒如何從浩瀚龐大的佛書中,有係統、有組織、有條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今推薦有心研究佛學者一係列應讀專書,以為指南。

首先可閱讀《太虛大師全書》,此套書計六十四冊,內分佛法總學、五乘共學、三乘共學、大乘通學、法性空慧學、法相唯識學、法界圓覺學、律釋、製議、學行、宗依論、宗體論、宗用論、支論、時論、書評、酬對、講演、文叢、詩存等二十編。讀之可建立對佛教、佛法的初步認識,並透過人間佛教思想啟蒙者的經驗,了解佛教的時代意義。

對佛教有通盤的概觀後,應該展讀曆代高僧的傳記,借著古聖先賢的求法事跡,培養吾人的宗教情操,立下遠大的弘法誌向。梁、唐、宋、明等四朝所撰之《高僧傳》,詳載曆代高僧史話;佛光版的《中國佛教高僧全集》,以白話的方式,活潑地呈現一百位高僧的道範與淨行,是現代高僧傳的優良讀物。

從人物固然可以了解佛教史的發展,但是若想貫通佛教曆史的演變,則教史不可不讀。南朝梁僧祐所撰的《弘明集》是闡明佛法的護法論集,為了解儒、釋、道三教異同的重要史料。唐代道宣撰著的《廣弘明集》,記述曆代佛教的興衰、佛道間的論爭,及佛教義理的討論等。下麵僅介紹數冊當代教史著作,以裨研讀:《中國佛教近代史》(東初)、《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順)、《中國禪宗史》(印順)、《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中國佛教通史》(鐮田茂雄)、《中國佛教發展史》(中村元)、《南傳佛教史》(淨海)。

對佛教的流傳、演變與發展,有了客觀的認知後,便可以開始深入經藏,專研法義。經論的研讀,應從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義《阿含經》著手。先讀《雜阿含經》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的基本教說;再讀作法相分別論說的《中阿含經》;然後讀篇幅較長,敘說佛陀破斥外道的《長阿含經》;最後讀總結法義,依法數分類結集的《增一阿含經》。

般若部是大乘思想的根本經典,吾人若能覽讀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必能掌握空的真理,或者至少要讀《大品般若經》的注釋書《大智度論》,建立大乘教理的正觀;《金剛經》更是空義經典之作。《華嚴經》是了解佛教宇宙觀的必讀經典;《法華經》會三歸一[1]思想融通整體佛教;《維摩經》闡述大乘菩薩道的實踐;皆為學佛必讀典籍。《勝鬘經》、《大乘起信論》是如來藏思想[2]代表經典。法相唯識是研究佛法的入門,初機者先讀《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然後探研《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頌》、《成唯識論》等專書。

除此之外,廣為流通讀誦的經典還有:《般若心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佛說彌勒上、下生經》、《大般涅槃經》、《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金光明經》、《圓覺經》、《楞嚴經》、《梵網經》、《優婆塞戒經》、《六度集經》、《百喻經》、《法句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

中國祖師大德的著作,是融和中華文化傳統思想的佛法結晶,讀之可協助吾人與佛道相應。如:東晉慧遠的《大乘大義章》、《沙門不敬王者論》,唐代惠能的《六祖壇經》,永嘉玄覺的《永嘉證道歌》、《信心銘》,宋代永明延壽的《宗鏡錄》[3],明代袾宏蓮池的《戒殺放生文》、《竹窗隨筆》、《禪關策進》、《緇門崇行錄》,蕅益智旭的《淨土十要》,憨山德清的《憨山大師夢遊全集》,紫柏真可的《紫柏尊者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