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56式半自動步槍(1 / 3)

中國1956年式半自動步槍,即56式半自動步槍,簡稱“56半”,是蘇聯SKS半自動卡賓槍的仿製品。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製式列裝的半自動步槍,和56式班用機槍、56式自動步槍統稱56式槍族。

基本規格數據

全槍長:1025毫米。

全槍重(不裝彈):3.85千克。

槍管長:521毫米。

膛線:4條,右旋。

彈倉容彈量:10發。

發射7.62毫米56式槍彈。

初速:735米/秒

戰鬥射速35~40發/分,

有效射程:400米

表尺射程:1000米

槍彈規格

中國56式7.62×39毫米步槍彈,有效射程達400m,集中火力可殺傷800m內集結之敵人。裝上專用的發射器還可發射槍榴彈。

結構特點

56式半自動步槍為自動裝填子彈的半自動步槍,具有重量輕、射擊精度好、機構動作可靠等優點,並裝有折疊式刺刀,可以進行白刃戰。自動方式采用導氣式(活塞短行程),閉鎖方式為槍機偏移式,實施單發射擊,用10發固定彈倉供彈。    子彈

56式半自動步槍係仿自前蘇聯SKS半自動步槍,1956年引進了前蘇聯的全套技術資料引進仿製。其改良之處有:以鄆型刺刀替代原有之劍形刺刀(兩種槍刺的56半自動都在裝備)、把機匣蓋聯接嵌入護木內、以玻璃纖維槍托替換木托、並以衝焊件、衝鉚件或精鑄件替換部分模鑄件。

最大射程:1500米

服役史

1950年代,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軍工業。   1956年,解放軍定型了56式槍族並開始量產。50年式末56式半自動步槍大量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代53式騎槍、日本三八式步槍和部分毛瑟步槍以及美國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製式步兵武器。一個陸軍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動步槍、2支56式衝鋒槍、2支56式輕機槍。   1962年中國和印度爆發邊境衝突(參看中印邊境戰爭),56式半自動步槍自裝備後首次投入戰鬥,相比印軍用的英製手動李-恩菲爾德短步槍,56式步槍以其較高的可靠性及火力,配合56式輕機槍及56式衝鋒槍,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輕武器方麵擁有優勢,最終贏得戰事。   1968年,63式自動步槍(外國曾稱為68式)裝備部隊,取代56式步槍和56式衝鋒槍。56式步槍其後撥入民兵部隊。但到了70年代中期,63式步槍暴露出各種問題後終於撤裝,部隊重新裝備56式步槍和56式衝鋒槍。   1979年中越爆發戰爭(參看中越戰爭),在普遍使用AK-47突擊步槍的越南人民軍的火力下,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的中國步兵顯得相當脆弱。這加速了81式自動步槍的研製和裝備。1981年當雙方再次爆發衝突時,中國軍隊已經普遍裝備81式步槍。   1985年,56式半自動步槍正式撤裝,由81式步槍或56式衝鋒槍取代。但56式半自動步槍仍裝備民兵部隊。現在,中國軍隊僅保留少數56式步槍作儀仗隊的禮儀用槍。

變遷

56式半自動步槍的瞄準基線長480mm,與56式衝鋒槍的378mm相比高27%,同時該槍槍管比56式衝鋒槍的長105mm,彈頭初速相應提高了25m/s,達到735m/s,並且彈道更加低伸,因此射擊精度更加優良,特別適合射擊400m距離內的有生目標,彈頭在1500m距離處仍有殺傷力。後來的63式自動步槍,設計初衷就是將56式半自動步槍的精度與56式衝鋒槍的火力相結合,其槍管諸元與56式半自動步槍基本相同,因此單發射擊精度也很好。   56式在軍隊中的廣泛運用   56式半自動步槍的原型SKS在蘇聯隻是一種過渡性武器,很快就被AK47所取代。這與其設計思想的局限有關,因為SKS的設計初衷隻是提供一種與德國G43以及美國MI半自動步槍相抗衡的武器。不過,SKS相對於二戰結束後各國采用的半自動步槍,如比利時的FN49、法國MAS49/56、捷克斯洛伐克的Vz52/57等來說,都具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FN49和MAS49/56仍在沿用大威力步槍彈,而SKS開始使用中間威力型M1943槍彈,在體積、質量和後坐力上具有明顯優勢;而與Vz52/57相比,sKs的結構更簡單、可靠性更高。還可以通過在槍口加裝附件,發射槍榴彈或拋擲手榴彈,使該槍具備一定的反裝甲和麵殺傷能力。 雖然SKS在原產國的境遇隻能用“生不逢時”來形容,但其仿製品56式半自動步槍卻因為適合中國國情而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在倡導“全民性遊擊戰爭”的時代大背景下,格外強調步槍手以及民兵的作用,他們一般以遠距離的狙擊、伏擊和襲擾為主要作戰模式,同時彈藥攜帶量有限,在這種前提下,56式半自動步槍是最合適的選擇。   56式半自動步槍是中國槍械發展史上的一個特例,在此之前,還沒有哪種武器能夠因過時而停產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又重新投入大批量生產。國內最早生產該槍的廠家為296廠,起初由蘇聯提供零部件與設備,在國內進行組裝,並配套生產一些小零件。這一時期的產品在機匣左前方打印的槍號帶有俄文字母。後來隨著國內生產技術的逐步提高,實現了該槍的完全國產化,生產廠家也逐漸增多,不過各廠家的標記都還是按最初296廠那樣,在三角形中填充廠家代號數字的模式,廠號後麵刻印有“五六式”3個漢字以及槍號。除了296等大廠外,許多三線廠家也相繼加入了生產行列。據統計,到停產為止,中國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僅機匣標記就多達80餘種,足見其產量之大。   1960年代,國內自行研製出兼具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衝鋒槍優點的63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開始顯得有些過時,並於1960年代末期一度停產。但63式自動步槍的生產高峰恰好趕上文革時期,質量問題相當突出,而當時國內又沒有能力重新研製一種新槍來取代它。在部隊“還我56半”的呼籲下,隻得撤裝63式,重新生產56式半自動步槍,這在國產槍械中是絕無僅有的。   56式半自動步槍生產定型後,開始逐步取代部隊原先裝備的53式等舊雜式步槍,但裝備的速度並不快,有些二線部隊到1970~1972年才開始換裝,主力部隊則在1968年前後換裝完畢。以1970年的一個甲種師步兵連為例,全連138人,其中9個步兵班除正、副班長使用56式衝鋒槍外,其餘7人全部配備56式半自動步槍,另外,連部2名通信員、炊事班班長各配1支,全連共配該槍66支。在當時“全民皆兵”的時代背景下,民兵中56式半自動步槍的裝備也很普及,特別是1969年以後中蘇關係惡化,國內大力加強民兵武裝建設,常有民兵先於正規軍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的情況發生,但他們裝備的多是三線小廠和臨時轉產該槍的軍工廠生產的。   56式神槍手   56式半自動步槍在中國軍戰士手中,創造了無數神槍手的傳奇。1960年代聞名全軍的“神槍手四連”有百名以上神槍手,其中特等射手占一半以上,理發員、衛生員、給養員都是特等射手,炊事員也全都達到神槍手標準。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孤膽英雄”岩龍,曾以該槍創造過125發槍彈連續斃敵56人的戰績。但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56式自動步槍遠距離射擊精度好的特點得不到發揮,扣一下打一發的半自動模式與10發的容彈量在越軍廣泛使用的AK47步槍麵前常常顯得力不從心。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國內最終設計定型了81式班用槍族,並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期投入使用。   56式的退役   81式槍族定型並列裝部隊後,56式半自動步槍才完成其曆史使命,逐步退出中國軍裝備序列。在一些武警部隊和公安特警中,56式半自動步槍和81式步槍一直混裝到1990年代末期,至今仍有少量留用。有的甚至將該槍裝上瞄準鏡,用作狙擊步槍。例如:1991年9月11日,犯罪嫌疑人丁某攜帶炸藥,在西安市某廠家屬區劫持10餘名人質與警方對峙,現場指揮部決定派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的兩個狙擊小組與之抗衡。次日淩晨2時左右,特等射手乘案犯和人質走出大門的瞬間,首發命中丁某頭部,第2槍擊中其腹部,歹徒被當場擊斃,人質無一傷亡。   由於56式半自動步槍長短適中、外形美觀,其帶劍形鍍鉻刺刀的型號始終是三軍儀仗隊的禮儀用槍。對56式半自動步槍來說,路,仍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