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一卷:浴血之戰 第四十四章:我軍部署(1 / 1)

此次對越作戰,主要以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0軍(缺149師)為東線兵團,由許世友將軍指揮,從廣西方向出擊;以第11軍、第13軍、14軍和第50軍149師為西線兵團,由楊得誌指揮,從雲南方向出擊。我軍之戰役決心:有限時間,有限縱深,集中優勢兵力,迂回包圍,速戰速決,殲敵速回。

在開戰之前,我軍就做了打量的準備工作,考慮到對各方麵出現的因素,所以,在對越作戰中,我軍廣西,雲南兩線邊防部隊在近1400公裏的中越邊境線上,分別組成十四個攻擊集團,從不同方向和地區對當麵越軍實施突擊,戰線及作戰地域十分廣闊,由於越南北部山區多為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域,屬橫斷山脈連綿起伏,潤深穀窄,沼澤泥濘,雜草叢生,晝夜溫差變化極大,地形複雜,溝穀溪流較多,山巒起伏,高地連綿,要點頻頻,且易守難攻,山高坡陡,溝深穀挾,林密草深,雨多霧大,氣候炎熱。醫學昆蟲繁殖較快,其自然條件之惡劣實屬罕見,根據該地區的地緣因素及地形地貌和自然條件的特殊性,客觀上造成我軍在上述地區難以實施集團化合成作戰,部隊機動十分困難,實戰中我軍東,西兩線作戰部隊基本上都隻能依托和圍繞著越南的幾條戰備公路作為支撐,繼而再向外延擴展進攻,要求我攻擊部隊逐點逐麵地同越軍守備部隊反複爭奪諸高地和要點,加之越軍防禦兵種建製部隊小而散,防禦陣地點麵多而險。不利於我軍對其實施集團化打擊,居於上述原因,對越第一階段作戰,因在諸多要點爭奪中,越軍一線作戰部隊據險而守遲滯了我攻擊部隊的戰術機動能力,我軍難以達成聚殲越軍的戰役目的,特別是越南北部山區特殊地域的局限性,不但造成我軍後勤補給困難,同時,還大大降低了我軍的步炮,步坦之間協同作戰的能力,兵種間難以展開實施合成作戰,重武器對步兵火力支持不能夠更好地有效發揮。七九年戰中我軍的大囗徑炮兵群多見布設於公路兩側不規則的田地中缺乏反斜麵屏嶂的掩護,而且顯得十分擁擠極易遭到越軍流動炮火襲擊。

當 初按照上級戰前決心和布置,我軍較多的攻擊部隊對當麵越軍基本都采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圍,斷敵交通線的技戰術運用,客觀地分析就越南亞熱帶山嶽叢林地,越軍防禦縱深屯兵的各高地相互支撐,相互依托,互為倚角之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環形防禦體係,以及越南政府當時所奉行的全民皆兵三位一體的國防政策,我軍在如此複雜凶險的特殊地域作戰,雖然在適用穿插分割方法,在戰術上具有一定的用兵風險,但由於其特點決定了當年運用上述戰術手段具有著十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乏為徹底聚殲敵人的方式之一,實踐證明在當年的諸多戰例中,隻要我攻擊部隊戰鬥中能成功地達成和運用實施穿插,迂回的戰術,以襲擊,兩翼側擊包抄,夜襲,阻擊,伏擊的方式對越軍施以打擊,就能夠有效地消滅和重創越軍的建製部隊並取得重大戰果,這是不爭的事實。

七九年當我軍戰鬥發起後,緣由穿插迂回戰術運用本身的特殊性,在異國他鄉作戰,於我不利因素頗多,越軍利用既設陣地層層設防對我進攻部隊加以阻擊,穿插分隊遇到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戰初曾發生過多例我軍穿插部隊機動困難不能按時穿插到位,同上級指揮所失去聯係或隻有部份人員穿插到位,加強火器分隊掉隊無法跟進,沒有堵住囗子圍殲南逃之敵,結果造成在對越作戰第一階段戰鬥中,有的指揮員隻能視部隊戰鬥進展情況臨時調整,變更戰前決心和戰役安排,甚至過早地使用預備隊投入戰鬥,究其原因,除越南的自然條件地和地形地貌極其惡劣和我軍戰前準備明顯不足外,同時,從戰後我軍後勤機關統計的資料分析表明,在越南亞熱帶山嶽叢林特殊地域作戰,其艱苦條件難以言表,雖然我參戰部隊指戰員在戰前非戰鬥減員的為數較少,實戰過程中雖然已發生過因惡性痢疾和熱帶叢林病例的非戰鬥減員情況,但戰鬥中指戰員發生虛脫,尿血的救治病曆明顯高於前者。因此,縱觀七九年對越作戰中,我軍步兵的基本戰術單位和單兵負重過高,是造成部隊難以機動作戰和影響戰鬥力的重要原因。不妨我們從以情況進行分析: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早晨五點半,除了我們這支已經越過了邊境線,踏上越南國土的小部份人外,還有千軍萬馬雲集在廣西雲南邊境,憤怒的炮口高昂著指向越方,忍無可忍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了。頓時,萬炮齊轟,炮聲密密麻麻的打得聽不出點,就下雨加刮風一樣,嘩嘩的響;火箭炮彈拖著尾巴“t突突”地叫著從頭頂飛向越南的軍事目標,對岸炮彈爆炸發出巨大聲響和光亮,被炸起的東西也是滿天飛舞,整個大地都在顫抖著;中越邊界一片通紅,尤其是河水,象洗了紅紙一樣,泛著紅光,炮彈爆炸時河水或有水的地方一閃一閃的,非常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