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 對越反擊戰詳細資料(1 / 3)

中越關係

越南,是中國南方的鄰國。曆史上,隨著秦始皇統一中國設置交趾郡,越南這片土地就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曆史上,越南地區一直作為中國的郡縣歸屬在中國行政區劃中。隨著五代十國末年越南王朝從中國南漢獨立,以及宋朝收複安南失敗後,越南正式成為被中國政府承認的獨立藩屬國。 對越自衛反擊戰

明 朝永樂年間再次成為中國的屬郡——交趾郡。近代以來,越南淪為法國殖民者的殖民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兩國命運相關,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唇齒相依情同手足。越共老一批革命者都有在中國戰鬥的經曆,中越兩國共產黨在各自的民族獨立解放鬥爭中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越南領袖胡誌明主席曾在廣東參加過中國的大革命。1951年印度支那共產黨召開二大改名為越南勞動黨時,將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寫入黨章。而兩軍曆史上更產生了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越南人民軍雙料少將洪水(阮山)。   在越南抗法鬥爭中,剛建國的新中國派出了軍事顧問團指導越軍對法作戰,取得了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在與法國開戰的第一次越南戰爭初期,中國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有著很緊密的關係。雙方都反對在越南的統治者法國殖民政權。在越戰期間,中國和蘇聯都向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美國。中國派遣防空部隊和工程部隊進入越南,作戰三年,擊落擊傷三千餘架美機,犧牲千餘人,還源源不斷地向越南提供大量物資。在越南抗美抗法救國的三十年間,中國約提供給越南折合二百億美元的援助,大力支持了越南的解放鬥爭。   同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蘇聯老大哥一直是中越兩國所仰仗的對象。而在越南抗法抗美期間,中國則也是越南仰仗的對象。隨著中蘇交惡,越南在對華對蘇關係上逐漸開始棘手。而中美在1972年的接觸也讓尚未結束抗美鬥爭的越南感到不安。對於奉行實用主義的越南,在國家尚未統一之時,和中國、蘇聯的關係麵子上都要維持。1975年越南統一,越南開始決定與蘇聯發展更為親密的外交關係——因為蘇聯比中國強大。越南黨中央親華派如長征、武元甲逐漸靠邊站,不再重用,黨章裏的毛澤東思想也被取消。在國內開始瘋狂排華,打壓華僑的正常生活,導致大量越南華僑返回中國。在中越邊境則挑起武裝衝突,派遣武裝人員越界進行侵擾,打傷邊民,推倒界碑,蠶食邊境,製造了浦念嶺、庭毫山等事件。隨著中國與美國恢 對越自衛反擊戰

複外交接觸,中越兩國的關係則開始變得嚴峻了。   對於本次戰爭的起因,中國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稱:“越南政權三番四次挑起邊界事端,嚴重地騷擾了中國邊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方一再發出警告,越方卻置若罔聞,一意孤行,中國政府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發動邊界自衛反擊戰,對越南實行懲罰。”而越南的河 內之聲廣播電台,則指責“北京擴張主義集團”,表示:“北寇(指位於越南北方的中國)妄圖侵占鄰邦的領土,以遂其稱霸亞洲的狂妄野心,(越南共產黨)黨中央和政府號召全體軍民再次奮起反抗外族侵略。”

中蘇交惡

1969年3月中蘇爆發珍寶島戰爭,進入七十年代,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持續處於敵對狀態,蘇聯在中國北方陳兵近百萬達44個師,而中美關係則開始正常化。   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揭開中美關係新的篇章。中美兩國從此開始醞釀關係正常化。這對當時仍與中國友好而與美軍交戰的越南來說,卻無疑是個壞消息,因為這將意味著中國將有可能減少甚至終止對越南的支持與援助。越南心中不滿,轉而全麵投向蘇聯。   中美關係正常化對蘇聯來說,也是一大壞消息。在中美蘇大三角中,中蘇自六十年代交惡,從此成為死敵。中國也從此成為孤家寡人,環顧四周,並無一個朋友。蘇聯原本想利用越南達到對中國在戰略上實行全麵包圍,形勢對中國極其險惡。老一代中國領導人當然看到這一點,尤其是同越南關係逐漸惡化,越南投靠蘇聯傾向逐漸明顯的情況下,如何突破戰略上的不利形勢以達到對抗蘇聯的目的,就日益成為中國的迫切需要了。   另一方麵,美國在越戰中日益不利,失敗已成定局,心雖不快,也屬無奈。通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了解到了新中國的力量和在地區事務的分量,美國國內開始有人主張同中國全麵發展關係,以謀求在亞洲地區實現和平,同時對蘇聯在亞洲勢力擴展進行遏製。而這一點,竟然同中國的利益驚人的一致,因為中國就是需要尋求這樣的戰略“盟友”。共同利益使中美一拍即和,接下來基辛格秘密訪華,中美開始關係正常化及建交談判,不一而足。 越南地圖

中美接近對越、蘇無疑構成重大威脅。蘇聯加速拉攏越南,促使越南迅速投向蘇聯,並在南北統一後,立即開始了反華的舉動。對內大加迫害華僑華人,對外頻頻騷擾我邊境,打死打傷我邊民及邊防軍,入侵我國土拆毀我界碑。中國政府一向以和為貴的主觀願望對其所行盡力忍讓,更進一步強化了越南的自信和野心。然而,中國並非無能之輩,暫時忍讓僅僅是由於時機尚未成熟,不便大動幹戈。當時機來到,便給與越南狠狠教訓,這是後話。總之這印證了這樣的話:在國際關係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1978年9月29日,越南加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E)。蘇聯出於牽製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擴張。   1979年中美建交,鄧小平隨後立即訪美,被問及對越政策時,胸有成竹地說:“小朋友不聽話,該打打屁股了!”其實大軍早就嚴陣以待,隻等一聲令下了。在1978年12月底,已有22.5萬解放軍集結在中越邊境。

柬越戰爭

在東南亞,越南則走上了擴張的道路,打敗美國,並有蘇聯支持,裝備有蘇式美式裝備的越南開始自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越南共產黨的前身就是印度支那共產黨,在1951年印支共產黨二大上,越南、老撾和柬埔寨三國分別建立共產黨。但是這時,越南提出建立“印度支那聯邦”,一統三國。在老撾革命成功,政府親越的情況下,1978年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向柬埔寨發動了入侵,並迅速占領了整個柬埔寨。雖然越共和紅色高棉曾經有過合作,但是當紅色高棉的領袖波爾布特掌權而建立柬埔寨民主共和國後雙方關係開始惡化。越南謀求建立以越南為主導的印支聯邦。柬埔寨拒絕了這些要求,而且在1978年,作為反製柬支持一支越南遊擊隊入侵西越。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入侵了中國的盟友之一——柬埔寨民主共和國,並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需要強調的是,對於紅色高棉的統治,曆史上有不同的評論。柬埔寨現在將越南推翻柬埔寨紅色高棉政權定為“勝利日”,紅色高棉在柬埔寨的曆史上並不得人心)。同時越南在國內大規模排華;越南方麵對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宣布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範圍,出兵繼承了越南共和國(南越)對南沙群島部分島嶼的占領,並與中國發生了邊境衝突,而此前越南(北越時期)則明確表示南海諸島為中國領土。   中國政府方麵聲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進入越南。而當時國際上大部分西方國家認為越南應從柬撤軍,中國則應從越南撤軍(實際上中國在一個月後撤軍,而越南則仍通過傀儡政權維持對柬占領)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認為是中國侵略了越南,亞洲大部分國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國也要求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而中國也應自越南撤軍。

中國戰前準備

對中國來說,越南在北方蠶食中越邊境,又在1978年入侵中國南方盟友柬埔寨,這是赤裸裸的地區霸權主義,是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嚴重威脅。當時的中國,主要壓力還是在東南台海一線和北方中蘇邊境。對越南越來越反華的背信棄義的行徑,廣大邊民和邊防部隊氣憤不已。為了支援柬埔寨的反侵略鬥爭,使越南陷入兩線作戰的環境,並且為了維護 人民日報關於開戰的報道

邊界安全。   再則由於國內剛剛結束十年動亂,而且軍隊自1962年以來已經十多年沒有打過大仗了(僅有1974年海軍收複西沙群島),中央軍委決定以多擊少,用牛刀殺雞。1978年12月7日中央軍委召開會議,並於8日下達了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決定和命令。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鄧小平任命東線廣西邊防部隊總指揮為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調曾經在越南抗法戰爭中作為中國軍事顧問援越的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誌上將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擔任西線雲南邊防部隊總指揮。人民日報關於開戰的報道我軍戰役部署:以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0軍(缺149師)為東線兵團,由許世友指揮,從廣西方向出擊;以第11軍、第13軍、14軍和第50軍149師為西線兵團,由楊得誌指揮,從雲南方向出擊。我軍之戰役決心:有限時間,有限縱深,集中優勢兵力,迂回包圍,速戰速決,殲敵速回。   1978年12月8日上午,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作戰命令,稱“無論戰果如何,我軍攻克高平和諒山後不得戀戰,即行撤回”。同時,與蘇聯、蒙古接壤的沈陽軍區、北京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均進入一級戰備,臨戰狀態,防備蘇聯的進攻。這四大軍區的乙種步兵師補充人員裝備擴編為戰時甲種師,各野戰軍離開營區進入野戰地域(參見63軍大事記、16軍大事記)。這也反應出當時中國認為主要的威脅在北方,因此在越南戰場上投入的僅是次要兵力。   廣州軍區於1979年1月8日上午完成戰術準備:4個野戰軍、3個地麵炮兵師和高射炮兵師、鐵道兵3個團、1個通信團、1個防化團、航空兵13個團另6個大隊全部進入待命地點。(另空軍高炮和地空導彈部隊也同時完成戰術部署;海軍南海艦隊在川島以西各港口集結各型艦艇一百二十餘艘和作戰飛機一百七十餘架。)   昆明軍區臨陣易帥,楊得誌司令員1979年1月7日中午抵昆明上任,8至10日軍區擴大會議研究作戰部署預案。12日總參、軍區、軍、師各級領導赴邊境調研。同時參戰的11軍、第13軍、第14軍和雲南省軍區邊防部隊,以公鐵輸送緊急開進,至1月10日淩晨完成戰役展開,2月9日深夜完成了作戰準備。   1978年11月底,廣州軍區、昆明軍區、成都軍區的參戰部隊完成一切行動準備。12月8日,中央軍委下達戰略展開命令。12月13日,下達開進命令,至12月底,中國軍隊9個軍、22.5萬人雲集廣西、雲南中越邊境,箭在弦上。   1979年2月17日即農曆己未年正月二十一日淩晨4時半, 集結在中越邊境上的中國軍隊,以9個軍的兵力,從廣西、雲南兩個方向對越南6個省11個縣發起進攻。空軍部分戰機起飛,沿邊境我方一側巡邏,海軍部分戰艦進入北部灣保衛石油平台。

編輯本段戰爭過程

概述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臨時調任的熟悉越軍戰法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誌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29個步兵師(分別為: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廣西軍區獨立師、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廣西軍區2個邊防團、雲南省軍區5個邊防團)、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以及鐵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種部隊近56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例如,戰前準備中各個甲種步兵師、乙種步兵師都擴編為12000人以上的臨戰編製),在約500公裏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突襲,越軍以6個步兵師(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師),16個地方團及4個炮兵團,總兵力約100,000人應戰。越軍剛經過越戰洗禮,全民皆兵,使中國軍隊損失慘重。越軍用以退為攻的戰術、當中國部隊撤退時越軍進行小規模反擊戰、這使中國部隊傷亡人數增加。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

攻入高平市

1979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向全國公開下達了準備開始自衛還擊作戰的通知。這既不同於宣戰又不同於突然襲擊的做法在世界上絕無僅有,這也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國的對越戰爭是自衛還擊作戰。   17日,中國《人民日報》(越南的黨政官方報紙也叫《人民日報》)發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正式宣告將與越南方麵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規模“進行自衛反擊、保衛邊疆的戰鬥”。在中越兩國延綿500公裏的邊界線上,中國雲南、廣西邊防部隊萬炮齊發,發動了對越南軍隊的自衛還擊戰。   在中越邊境的熱帶雨林地貌上,越軍的防線十分堅固,如果步步穩打必然陷入殘酷的攻堅戰之中。解放軍麵對這樣的局勢,采用了火力壓製摧毀,步兵配屬坦克突擊的作戰方法。越南人想不到中國人會在這樣的地貌上使用坦克,對坦克的出現估計不足。   17日,東線的解放軍在炮擊過後迅速進入越南境內,分三路進入越南。其中南、北兩路對越南北部重鎮高平鉗擊。部隊進入越南後,遭到了越軍的瘋狂阻擊。十多年沒有打仗的解放軍麵對剛剛經曆過戰爭洗禮的越軍,進攻速度並不神速。北路41軍繞過越軍346師的正麵防禦,向班莊、扣屯進攻。負責向南穿插的42軍以126師為主力,組成穿插部隊,向越南高平省石安縣縣城東溪穿插。以59式、62式坦克搭載步兵組成的快速穿插部隊迅速進攻,順利攻克了東溪這個西北直通高平,東南可到諒山的戰略要地。在穿插過程中,坦克搭載步兵的數量過多,高達每車20人,為了防止掉下車,用背包帶固定在坦克上的解放軍步兵麵對越軍的射擊無法躲避,犧牲過多。   中國政府稱:殲滅了以越南境內的高平、老街兩地區為據點的越南國境警備民兵。但中國人民解放軍傷亡慘重,僅2月17、18日兩天傷亡人數就達4,000餘人。2月17日,中國突襲越南,戰爭開始,中國占領孟關鎮。 2月18日,占領清水,越軍在高平戰線以坑道頑抗,諒山、同登一帶的導彈陣地被摧毀,老街激戰,萊洲越軍退守黑河南岸。 2月19日,中國突襲並占領河鹿縣長白山。2月20日,攻陷老街、同登,包樂激戰,2月21日,中方占領高平。2月22日,中方占領包樂,越軍開始抽調駐柬埔寨與老撾的精銳正規部隊回防,防守河內的2個師試圖對高平,萊州方麵中國部隊展開反擊,無功而返。   2月23日,諒山附近高馬山爆發激烈攻防戰,中國軍隊占領河江。另有兩個師在空軍掩護下,進攻芒街、祿平。2月24日,越軍反擊,與中國部隊在高平、老街發生激烈巷戰。越軍曾試圖滲 1979.3.2解放軍攻占越南諒山省府大樓

透進入中國境內,但遭擊潰。中方占領柑塘。2月25日起,戰情膠著,越軍死守邊防要地諒山。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

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攻克了越南境內的軍事要塞諒山市;殲滅了沙巴地區的越南軍隊。 3月4日,諒山被我軍攻克。 3月5日,中國宣布已達到目的,開始自越撤軍。越南宣布全國總動員令,誓言抵抗到底,越軍自柬埔寨與老撾抽調回國的正規部隊正式抵達,已就戰爭態勢準備就緒。蘇聯開始增兵中蘇邊界,中蘇大戰一觸即發。   另有資料顯示:3月4日諒山攻防戰中,中國軍隊大量使用了重型加農炮和榴彈炮,戰後,根據諒山的實際麵積和我軍發射的炮彈數量進行比對,諒山的炮彈落點數量為3枚/平米,可以說,諒山的戰術,完全是中國實踐蘇軍大炮兵主義理論的樣板(此信息來源於《中越戰爭備忘錄》)。   還有越戰老兵回憶:當時國內深恨越南反水,於是軍方從國內運去了一火車皮的炸藥,將高平、諒山的所有工廠近乎爆破完畢。此二處的工廠大量為中國援建,中方此舉即為複仇。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

中國政府稱:該階段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軍隊撤回中國境內。 3月13日,中國繼續撤軍,並在撤退路線上鋪設地雷,以火箭與長程炮火掩護撤軍。越軍無大規模追擊行動。 3月15日22點20分,最後一輛軍車回到中國領土。 3月16日,中國宣布完成撤軍行動,戰爭結束。   中國官方未發表傷亡人數。越南官方亦未正式發表傷亡人數,僅於官方《人民日報》上羅列了中國軍隊在撤退時對攻占過的城鎮做出的大規模繳獲破壞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廠礦等。

編輯本段東西戰場

東線戰場

我東線當麵為越軍第一軍區,部署有陸軍11個師另9個旅/團。成兩線配置。   第一線為高平、諒山、廣寧省廣大地區,部署6個師另6個團。   其中,325B師位於先安對越戰爭1地區,338師位於亭立縣太平地區,3師和473師位於諒山地區,304師位於北山地區,346師位於高平地區,廣寧省43團位於芒街地區,244團位於河澮縣地區,576團位於茶靈地區,49團位於保樂地區,另外在邊境各縣各有一個獨立營。   第二線為河北省和北太省地區,部署5個師另3個旅/團。   其中312師位於太原地區,431師位於慈山地區,327師位於東潮地區,329師位於鴻基地區,242海島守備師位於錦普地區。河北省196團位於諒江地區,38旅位於東幕地區,98團位於陸岸地區。此外,越軍中越邊境一線有27個公安屯,我欽州地區防城當麵6個,南寧方向13個,百色當麵8個。公安屯小的幾十人,大的百餘人,下轄1-4個機動班及偵察組,群眾工作組,後勤組等。越戰略預備隊第一軍,第二軍在河內地區。    誓師大會

東線戰鬥第一步戰鬥重點為高平地區的越346師和位於諒山,同登的3師。346師又稱“高北師”,師部駐高平南俊,下轄步兵246團,611團,851團,炮兵188團。其中246團是師主力,又稱“新潮團”,抗法戰爭時期組建,當時是越軍總參直屬主力團,曾擔任越共中央警衛任務,參加過邊界戰役和9號公路戰役,擅長運動襲擊和防禦作戰。越3師又稱“金星師”,師部駐諒山及以南,下轄2團,12團,141團,炮兵68團,該師原駐南方,1976年6月調至陸難陸岸地區,隸屬第一軍區,戰前調至該地,該師及141團曾獲越南”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12團是該師主力,曾獲“英雄團”稱號,擅長進攻,能打近戰,夜戰,各級幹部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