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開國皇帝朱元璋先是封開封為北京,金陵為南京,鳳陽為中都,後定頂金陵,改名京師。
朱元璋所居之地皇宮,當時叫內皇城,即宮城,又叫紫禁城。城內位於中軸線上有奉天、華蓋、謹身三座大殿,合稱三大殿。其中奉天殿的規模最大,俗稱金鑾殿,皇帝即位和其它封建大典都在此殿舉行。
奉天殿東西兩側為文華殿、武英殿,以示“文物並用、垂拱而治”。然而究其根本,明朝由始至終“抑武重文”。這是後話了。
皇宮正南前端依次為端門、承天門、金水橋,形成“T“字型廣場,向南直抵洪武門。廣場東側為五部——吏、戶、禮、兵、工(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門外),西側為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不同,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五軍都督府毗鄰便是親軍都尉府,俗稱錦衣衛。
皇帝朱元璋,錦衣衛指揮使李凊林,還有一位紫袍大臣正在秉燭夜談。眾目之下,禦案上放著一副精簡版《大明疆域圖》。
李凊林指著地圖劃了一條線:“陛下請看:孟無昔沿杭州、福州南下,走桂林、長沙,如此可將江南大半版圖囊括。武林人士一向欺軟怕硬,遇到無昔派如此強力絞殺,必然驚慌失措,成驚弓之鳥!”
朱元璋點頭稱是:“不錯,這些人一盤散沙,不成氣候。隻是武學宗派根深蒂固,有的傳承上百年,實力雄厚。孟無昔隻有三個月時間,如此走馬觀花,如何能將整個武林連根鏟除?”
紫袍大臣立即恭維道:“陛下所言甚是。武林之士猶如野草,成不了大樹棟梁,卻善於隨風倒,一遇險情就作鳥獸散。此役難點不在實力強弱,而是如何將之一網打盡!一門一派的剿殺實在是曠世日久,鋪展開來容易損傷我大明民氣、民風。”
李凊林胸中自有丘壑:“尚書大人深謀遠慮,不愧為太子師。所以臣以為與其勞師遠征,不如請君入甕!”
太子尚未確定,太子師已經被確定。可見朝廷裏的事情,很多都是內定的。
朱元璋“喔”了一聲,被提起興致。
李凊林繼續說道:“江湖如此亂象,錦衣衛自然有所動作。臣以除邪衛道之名,廣邀天下武林俠士齊聚京師,共同對抗魔頭孟無昔。”
朱元璋心中叫好,麵上卻不動聲色。如此一來,朝廷師出有名,仍是正義之舉。至於李凊林的名譽……錦衣衛不就是朝廷鷹犬嘛。
紫袍大臣仍是猶豫:“江湖之人齊聚京師,必然多出亂象。臣實在擔心,如此兩大勢力正麵對決,必將血流成河、日月失色。京師道路齊整、四通八達,江湖人士最善逃匿。如此收網之時,金吾將軍很難做到萬無一失。若有漏網之魚鋌而走險,臣擔心文武百官,甚至聖上安危!”
朱元璋並不在意:“朕所為之事,乃為大明天下求安定,為子孫後代謀福祉。自古民弱國強,民強國弱,俠以武犯禁、屢犯國威!朕實不堪其憂!自頒布《大明律》以來,私刑不禁,仇殺不止。為此,朕心意已決,必將一勞永逸,永除後患。即使以身犯險,朕也在所不惜!”
李凊林內心讚歎不已:皇帝威武。
在朱元璋看來,血拚展開之時,就算有漏網的。他們報複的對象也不會是自己。至於死幾個官員?大明八股取士,書生才子猶如過江之鯽。
不怕,不怕了。
李凊林鄭重跪下,叩首:“陛下殫精竭慮,百姓之福;陛下以身犯險,臣之辱也。凊林早有謀劃,誓保此役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