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聞言連連點頭。
李曉默對戴蒼道:“戴蒼同誌,你懂得如何製造燧發槍吧?”
戴蒼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燧發槍我年輕的時候就親手製作過。”
李曉默微笑道:“既然宋公有足夠的人手來進行蒸汽機的研製,你就可以騰出手來,和戴梓同誌一起去製造燧發槍了。”
戴蒼答應之後,李曉默問陳永華道:“陳永華同誌,城中有沒有會製造燧發槍槍的工匠?”
陳永華想了想,苦笑道:“會製作火繩槍的工匠倒是有幾十個,會製作燧發槍的一個都沒有。”
李曉默皺眉道:“這人手還是少了些,這樣吧:陳永華同誌,明天你讓人去把這些工匠都請到軍營中去。姚啟聖、朱慈煥、陳永華、柳如是你們四位同誌明天統計信息的時候順便放出風去,就說軍械部招收大量學徒工,每月二兩銀子的工資,戴蒼同誌、戴梓同誌,你們父子倆人就手把手地教授指導這些工匠和學徒工製作燧發槍,等到他們學會了之後就開始大批量地製造燧發槍,另外告訴他們:等到學會了燧發槍的製作以後,他們就是衛國軍軍械部的專屬工匠了,每月十兩銀子的工資,槍械製作成績優異的每月還有額外的獎勵。”
戴蒼父子一一答應。
李曉默笑盈盈地說道:“戴蒼同誌,軍械製作可是切實關係到衛國軍與韃子戰爭的成敗,你們父子倆可不要有敝帚自珍的念頭,更不要藏私啊!”
戴蒼鄭重其事地回答道:“國主放心,我父子兩人絕不是這種不知輕重的人。”
李曉默又對姚啟聖道:“姚啟聖同誌,你還要安排人手,將原本鄭軍囤積各種武器製作原材料和軍用物資的倉庫都接管過來,另外組建後勤部門,隸屬軍械部管理。”
姚啟聖點頭道:“我知道了,這事就讓劉國軒同誌做向導,帶著王光興同誌和姚儀去辦吧!”
李定國皺眉道:“國主,這個軍械製造長期放在軍營中可不好。”
李曉默道:“我知道,但是現在不是沒場地嗎?就讓他們在軍營中先呆幾天……”
龍飛插話道:“這樣吧:明天我和戴蒼、戴梓同誌在城中另外尋找一處場地先圈起來,作為未來的兵工廠。”
戴梓問道:“兵工廠是什麼?”
龍飛道:“就是可以製造或修理槍炮、彈藥的所在。”
李曉默道:“海軍那邊綠營兵的清除工作……”
龍飛道:“不是還有譚興、劉國軒、林興珠、胡林翼、彭玉麟幾位同誌在那盯著嗎?再說找場地應該也用不了多長時間,等找到了合適的場地,我和劉國軒同誌把綠營兵們都拉過來,讓他們先把兵工廠的基本框架給搭起來之後,再給他們分地。”
李曉默首肯了龍飛的建議,道:“那就這樣吧!”思索一陣之後,道:“我要說的事情都已經說完了,大家還有沒有什麼要說的?”
陳永華擦了擦額頭上的汗,道:“國主,我中午的時候抽空去國庫查看過了,現在也就二三十萬兩銀子,您這樣四處開口子撒錢,又是軍餉,又是工匠的工資,估計年底這幾個月都維持不過去,要是各位同誌的工資標準再一製定出來,我怕是隻有上街乞討一條路好走了。”
眾人盡皆大笑,龍飛道:“財政方麵暫時可以不用擔心,幾天之後,我就會帶著海軍出海去瓊州、雷州搶上一次,除了人口和糧食,應該還能搶些銀子回來。”
李曉默道:“這樣的辦法可一不可再,暫時用來緩解一下財政上的壓力還行,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這上麵。”
她問陳永華道:“陳永華同誌,之前鄭家的財政靠什麼維持?有沒有對城內的商戶征過稅?”
陳永華答道:“商戶有征過稅,按照大明的祖製,三十稅一,不過由於台灣地方的實際情況,賦稅收入什麼用都不頂。海上貿易所得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龍飛道:“這種稅製早就已經不合時宜,必須要改進。”
李曉默沉思一番之後,搖了搖頭,道:“這種稅製確實要改,但是眼下實在不是合適的時機,暫時不用管它。陳永華同誌,你說的海上貿易主要是出口些什麼貨物?又是和哪個國家進行貿易?”
陳永華有些支支吾吾地,李曉默疑惑地看著他,問道:“陳永華同誌,你怎麼了?哪裏不舒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