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羽:兼顧原則的忠義之道
崇拜關羽不是崇拜偶像
關羽生年不詳,卒於220年,他去世距今已經近兩千年。生前不過幾十年,卻永遠活在後代子孫的心中,我想這對當代人也是一種啟發。現在很多人隻看眼前,覺得現在我贏了你就行了,其實這是目光太短淺了,人要爭的是千秋萬世,而不是活著的幾十年。
活著的時候爭來爭去,爭到最後大家都很生氣,又有什麼意義?想想一百年以後誰還存在?有些人做了很多事情,但很可能兩三年以後,人家就都忘光了。人活著不是要出名,而是要讓自己的貢獻被大家認可。
當然有的人活著沒什麼價值,死了更沒什麼影響。也有很多人活著什麼都有,認為自己是強者,是勝利者,是成功的人,死了以後一切成空,讓後代子孫承受越來越多的罵名。隻有極少數人,活著的時候能夠成就一番非凡事業,死後也會流芳千古。我想我們最好生前身後同時兼顧,不但活著要有價值,死後更不能讓子孫蒙羞。
關羽就屬於那極少數人。我們崇拜關羽不是崇拜偶像,盲目地拜石頭、木頭才是崇拜偶像,我們是紀念關羽的忠義。拜關羽的人越多,越應該感到慚愧,這表示現在越來越缺乏忠義精神。如果全世界人都講究忠義,那就可以不拜關羽了。
關羽的性格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忠義孝勇。他的正義感是現在人拜他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欣賞有正義感的人,欣賞喜歡打抱不平的俠義之氣。
對這樣的人要有恭敬的心,恭敬也就是看重。你看重我,我也看重你,你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你,這是中國人的特點。
早年的坎坷經曆:更珍惜得到的機會
關羽從小就勤勉好學,我想所有能夠流芳百世的人,勤勉好學都是一個基礎。一個人沒有道德,沒有修養,沒有學問,沒有才能,沒有一番為人處世的表現,是不可能流芳百世的。關羽最喜歡讀的書是《春秋》,《春秋》裏記載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關羽少年時在家裏學習,當時的風氣是文武並重,文弱書生是後來才出現的。關羽的祖父、父親都是讀了很多書的人,關羽小時候就跟著他們學習,不隻學文,也練武藝。有一次他居然把池塘邊的石獅子一手舉了起來,人們都覺得他將來一定能做出一番事業。文武雙全,有誌氣,有抱負,所差的隻是機會。
20歲的時候,他離開了家。離家之後很坎坷,他想通過正道去找出路,所以找地方官表明自己的態度。那時候的地方官叫郡守,結果郡守根本不理他。太多有抱負的人,第一關都碰到根本不重視他的人。
碰釘子以後他沒有回家,因為已經跟父母誇下海口,要出來闖一番事業的,所以他等待著機會。地方上有個惡霸叫呂熊,是當地的富翁,關羽把他殺了。地方官要抓凶手,關羽於是又逃走。逃亡中為了生活曾賣綠豆。也因為賣綠豆,才跟張飛交上朋友,而後才引起劉備注意,才有了後來的結拜。
當你沒看到結果的時候,可能經常會抱怨;可是當你看到結果以後,就會知道所有的過程其實都是在幫你。如果郡守一開始就讓他去當差,他可能一輩子就在郡守那裏當差了。所以對年輕人來說,太順利也不見得是好事。
關羽被官府圍捕的時候,如果被官府抓去了,後半輩子可能也就沒有什麼表現了。奉勸各位腦筋不要太死,不要朝一個方向去想,考慮事情要從多方麵,從不同的角度,才會比較周全。
異姓兄弟有時候比親兄弟還可靠,但是這也給後世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比如幫派。相信幫派最初的宗旨也是好的,但是因為成員太複雜,很難管理,有些演變成了做壞事的團體。這告訴我們,凡事要適可而止,不要太過分。
關羽和張飛始終與劉備站在一起,遇到任何危難都不辭勞苦,不怕危險,這就是忠義。如果沒有劉備,關羽的武藝也很可能被埋沒。所以我常說,薪水是我們賺的,但是老板給了我們機會,而機會是非常寶貴的,所以要感謝老板。即便你有天大的本事,得不到機會有什麼用?老板把舞台建起來,幹部要珍惜機會好好表現。從關羽身上可以學到這一點,他感謝劉備給他表現的機會,給他貢獻社會的機會。因為他曾經碰過壁,所以格外珍惜這次機會。
白門樓救張遼: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
關羽投降曹操那一段很有意思。為什麼戰亂的時候張飛逃得掉、劉備逃得掉,而武藝最高強的關羽反而逃不掉?因為他要保護兩位嫂嫂。逃不掉也是好事,如果他逃掉了,那麼後麵精彩的故事就沒有了。
要把一切都看成好的,不要看成壞的。這樣就知道應該怎麼善用時機,怎麼麵對當前的環境,創造未來。如果你一直抱怨自己命不好,遇到的都是不順利的事情,那麼就不會遇到好事情了。孔子讓我們“不怨天,不尤人”,因為怨天尤人會把所有事情都變成壞事。
以關羽的個性,就算是當時戰死沙場他也不怕,那麼為什麼沒有戰死沙場?因為他曾經救過一個人——張遼。
張遼最初是跟呂布一夥的。呂布被曹操抓了以後,苦苦求饒,反而是張遼鄙夷地說:“你一點誌氣都沒有,死就死了,求饒幹什麼!”關羽最佩服這樣的人,於是劉備跟關羽聯名保證張遼是好人,曹操就沒殺張遼,並把張遼收為己用。
為此,張遼很感謝關羽,認為關羽有難,他應該幫忙。現實中,不一定是你救了誰,誰就一定要救你。但很可能是你救了他,他救了另一個人,而另外一個人又會救你。
張遼看到關羽被圍困,就自告奮勇去當說客。張遼投靠曹操以後,跟關羽的陣營是對立的,來找關羽之前,要向曹操報告,曹操也非常讚成由張遼說服關羽投降。
曹操這麼做是出於好心嗎?也不是。曹操最希望關羽投奔他,因為擁有一員武藝這麼高超的大將,對他來講是非常有好處的。
“降漢不降曹”:兩難之中的最優選擇
關羽被困在土山,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了。張遼去勸他,說他現在還不能死,關羽就問為什麼不能死,張遼說:“如果你現在死了,就做錯了三件事情:第一,你們三兄弟結拜時說過要同年同月同日死,現在你死了,劉備也得死,張飛也得死,你這不是連累了他們兩個嗎?第二,你死了,你的兩位嫂嫂怎麼辦?保護不了她們,你也對不起你大哥。第三,你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就這樣死了,對不起跟你的人,也對不起自己。”
如果你是關羽,在聽了這些話以後還會不會堅持戰死?如果還是堅持要戰死,那就是沽名釣譽了,就是自私,就是隻顧自己的名節而不顧道義了。
一個人要替大眾做事,不可以太自私,不可以隻顧自己的名譽。如果關羽當時一定要尋死,後代人也不會那麼敬仰他。但是他如果直接投降曹操,那就更糟糕了,我們會更看不起他,那樣他就是見利忘義、忘恩負義了。這兩種選擇都是不正確的,關羽在兩難之中作出了最好的選擇,他說:“降漢不降曹。”
土山約三事:有時候逆來順受也很高明
張遼說服了關羽,但同時關羽也提出了三個條件:
第一,降漢不降曹。如果投降曹操,關羽對不起所有人,但因為他是要匡複漢室的,投降漢室是完全可以的。為什麼中國人講究這些東西?這不是形式,也不是表麵文章。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正當性,正當性很重要,名不正,則言不順,孔子一直強調要正名,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兩個嫂嫂要食皇祿,一定要給她們安排好生活。這也是關羽高明的地方,他不能直接說給我薪水才行。同樣一句話,說得漂亮一點,效果就會更好。說得漂亮,不是說好聽的,好聽是悅耳,而悅耳很容易會變成討好。
第三個條件是任何人站在曹操的立場都不能接受的:一旦知道劉備的行蹤,馬上去找他。張遼聽了這話有什麼感想?前麵兩個條件可以轉告曹操,最後這個條件讓他怎麼對曹操說?曹操想要關羽,就是希望關羽替他做事,怎麼能一聽到劉備的消息就跑回去?這對張遼也是一個考驗:不把這三個條件轉告曹操,關羽就會戰死了,自己的初衷也不能實現,一番好意白費了,曹操也會怪他沒腦筋;轉告曹操吧,又怕曹操會生氣。
張遼後來之所以成為曹操陣營裏一員很重要的大將,是因為他處理事情非常得體。他想:關羽跟曹操相比,是曹操比較重要,因為他是主公。所以他就跟曹操說,前麵兩個條件您應該可以接受,第三個條件您不要接受。曹操聽了關羽的三個條件之後心裏非常不高興,但是曹操也很聰明,於是就說:“這表示關羽是個講義氣的人,你要好好向他學習。”一句話把反麵的事情變成了正麵的。後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去找尋劉備,其實曹操心裏也很不高興,但他把這件事變成了正麵教材,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曹操把關羽帶到城裏之後就開始出毒招,使關羽為難。他把關羽跟兩個嫂嫂安排在一個小房間裏。現代人覺得三個人住在一起,隻要問心無愧就行了。但在當時的觀念裏,這種事是說不清的。關羽逆來順受,把事情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扭轉過來。他把兩位嫂嫂安頓在室內,自己站在外麵看《春秋》。這是最好的廣告,傳揚出去,不會有人再說閑話,連曹操都被他感動了。
遇到逆勢的環境要把它當做對自己有利的因素,就能無往不利。你想怎樣安排就怎樣安排,我不發牢騷,也不跟你談條件。其實曹操就是想讓關羽向他提條件,關羽卻一直沒有提條件。人一夜沒睡也沒什麼了不起,但這件事卻相當於做了一個很大的廣告。果然這樣一來,所有人都覺得關羽很了不起。
曹操又送給關羽很多金子、銀子,關羽統統都送到嫂嫂那裏去了。曹操一看錢財不能打動他的心,就改送美女。結果關羽把美女送到內室去服侍兩位嫂嫂了。曹操看關羽身上的戰袍已經很舊了,送了他一件新的。關羽把新的戰袍穿在裏麵,舊的戰袍穿在外麵。曹操問他為什麼,他說:“如果有了新的戰袍,就扔掉舊的戰袍,那就是喜新厭舊了。”
於是曹操隻能對其他人說:“這就是好人,你們要向他學習。”這是最沒辦法的一招了。最後曹操向漢獻帝要求,送了關羽一個爵位——漢壽亭侯,這個稱呼關羽一直用著,因為是漢獻帝給他的。後來知道了劉備的行蹤,關羽把曹操賞賜的所有東西整整齊齊擺好,一樣不拿,把官印也掛了起來走了。
另外,關羽的財務管理做得不錯,所以後人才會把他當成財神。關羽變成財神有三個原因:第一,大家很羨慕他。關羽是個不貪財的人,但是上馬金、下馬銀都有了,人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得到上馬金、下馬銀。第二,關羽將財務管理得清清楚楚,怎麼來、怎麼去都明明白白,曹操給了他什麼賞賜,他也都記得很清楚。第三,關羽不取不義之財,賺的都是合乎義的錢財,合乎義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