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集中說明幾個問題!(1 / 1)

現代戰爭確實已經發展到信息時代,或許在未來,人與人之間作戰的模式會因為智能機器人的出現而被完全取代,但是,就目前來看,這種情況或許還要等待很久。

至於很多朋友說,小衛的戰爭模式似乎仍然沿襲著二戰時期的作戰模式,這個小衛要著重解釋一下。

在開文之前,小衛曾經查過相關資料,實際上,即便是擁有最強大軍事實力的美國麵對比他們弱上幾個數量級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時,在作戰時仍然無法避免使用成熟的作戰模式——地麵部隊的推進。

雖然他們信誓旦旦的對外宣傳,戰機響應時間十分鍾,遠程火力支援平均響應時間十二分鍾等等,但在真正麵對人作為敵人的時候,作戰模式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

這還是在麵對實力並不均等的伊拉克時尚且如此,如果麵對的是實力上差距並不明顯的中國軍隊,那麼,雙方的擁有的高科技能力會因為水平相近而相互抵消,最終隻能依靠士兵來決定勝負,這並不是什麼猜測,二戰時的美國與日本之間的差距不會比現在的我們與美國之間的差距更大,但雙方的鏖戰仍然是以士兵屍體的堆積來決定戰鬥是勝負。

當然,小衛說這些並不是論證我的描寫一定是正確的,我隻是覺得,我們太被美國人所謂的高科技的宣傳所迷惑,而忽略了,雙方在擁有如此眾多的高科技武器的同時,卻仍然沒有將陸軍裁撤甚至減少,這本身就能說明問題。

實際上,小衛認為,高科技兵器的使用,固然能增加對敵的優勢的,但這種優勢卻不代表可以無視所有的差距和不足。雙方最終的戰鬥,必然仍要依靠步兵之間的對決,也隻有這樣,才能最終決定戰爭的勝負。而這種對決通常也絕非是從遙遠的地方扣扣扳機了事,實際上也需要真刀真槍,槍槍見血,所不同的是一方的損失大一些一方的損失小一些而已。

無論是在伊拉克戰爭還是在阿富汗戰爭中,這個慣例仍然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著。

最後,對於文中城市搜索和作戰的模式的描寫,小衛要說一下,其實這裏的場景更多借鑒了美軍隊伊拉克城市作戰和搜索的範本,而絕非小衛憑空杜撰, 大家有時間可以參看《綠色地帶》,《哈迪賽鎮之戰》等片,片中的細節足以詮釋‘偉大’的美國軍人是如何‘公平’地對待占領區人民的。

當然我們的故事其實仍然是幻想中的故事,針對中國的侵略或許未必會發生的如此貿然,即便發生,我們也未必會敗的如此淒慘和不堪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該對這些貌似不會發生的事情不加考慮,畢竟從曆史的角度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也沒有任何事情是一定不會發生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怎樣設想似乎都不為為過。

畢竟,忘戰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