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雲初之時(2 / 3)

一個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獨立不倚,不為外界利欲所搖奪,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標準,這就是立身。做事的時候,他的進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軌,不妄行,有始有終,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為眾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譽傳誦於當時,而且將要揚於後世,無論當時和後世,將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稱他父母教養的賢德,這樣以來,他父母的聲名,也因兒女的德望光榮顯耀起來,這便是孝道的完成。

這個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一開始,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充當公仆,替官府辦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子民著想。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這便是立身,這才是孝道的完成。

所以說,如果是我的孩子,那麼他就應該懂的這樣一個道理!不怨天也不怨人,更不能怨怪給予她生命的父母!”

見雲若並沒有疑惑之色,雲初才繼續說到:“更何況!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雲初說完這點,又如同第一段話一樣,選擇再次譯文:“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裏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好了!今天交給你的功課,可還疑惑不解!”

雲初每說完一段古話,都會譯文。這樣的緣由,不過是為了方便雲若能夠仔細理解。

雲若自幼愚鈍,那種愚鈍,就連私塾的夫子,都自責自身無能為力教導。與她同大的孩子,都已經能背誦《四書》、《五經》的時候,她卻連字都不認識幾個。

沐臨修知道後,嫌她到處丟人顯現。把她關了起來,讓她自身自滅。

這件事,鬧得沐老夫人幾次替她向沐臨修求情。後來,若不是沐雲初承諾,自己一字一句教會雲若,然後每個月沐臨修可以不定時抽查,才把這件事緩了口氣。

就是事情過去了這麼久,沐臨修都不願向外人提起,這個不爭氣,不成器的二女兒。

相比之下,雲初卻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孩子。金釵之年就已經入了宮書院,那裏本是皇子、公主、郡主、王爺才能念書的皇家學府。

但因為雲初在紫極城(古瑤國皇城)內,因為天資過於聰慧,幼口(十歲)時通過院試,十歲的秀才於當時,是相當了不起的人物了。因而雲初得到當朝皇帝欽點,與皇族一同念書習武。正是這樣的機會,雲初才認識了那些皇族的皇子們。

外界謠傳:這天下第一的才女,和天下第一蠢女,都在沐府了。雖說如此,但兩姐妹花都生得如花容貌,時常都有紅娘打探,她們是否到了婚配的年紀,然後好安排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