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五十四章 福澤萬世(1 / 2)

東宮的書房。

太子李承乾穿著一身紅袍,和魏征談論著今日朝堂上的爭論。

“閣老,大唐現在真的不能對外開戰嗎?”

魏征喝了一口青茶,反問道:“殿下希望大唐和西方的大食開戰嗎?”

李承乾想了一下,還是實話實。

“閣老,如今的大唐早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大唐,再加上有國師在,孤倒是覺得,可以一試。”

因為一旦把這個國策定下來,想要真正開啟大戰,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畢竟大唐現在的海軍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在東瀛和東海之濱的海軍,加起來也才三萬人。

而一旦真正開戰之後,必然又會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以後如若等到他登基為帝,也會延續這一次的國策,對外開戰。

他也能在自己當皇帝的時候開疆擴土。

不定還能讓大唐更加輝煌,成為像是自己的父皇這樣的聖明君主、名傳千古。

“陛下可知道,如今西域之地和吐蕃之地因為荒漠和高山,已經不太適合居住,朝廷有心遷移他們?

而大唐各地,因為窮人和富人的差距越來越大,已經出現了一些反抗之人?”

李承乾點頭,作為東宮太子,這些政策和消息,他自然知道。

“閣老何意?”

魏征解釋道:“殿下,聽聞大食乃是西方最強大的王朝之一,而且,現在大食和大唐還算是相交不錯。

我們為何就要主動開戰,成為一個暴徒?

這大唐都未曾治理的路不拾遺,也沒有讓所有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卻要對外開戰,增加百姓的負擔?

這和前朝有何不同?”

魏征就是反對開戰的保守派,並在朝堂之上據理力爭。

大唐現在都未曾治理的很好,卻又要對外開戰,前朝的前車之鑒就在那裏。

當年的楊廣不是一樣嘛。

為了東征,先是修建馳道,然後集結三軍,揮師百萬攻打高麗。

結果呢?

三次攻打高麗都未曾成功,直接就導致中原之地反抗之聲四起。

最後滅國!

李承乾明白魏征的什麼意思。

但是現在的大唐比之當年的大隋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當年大隋修建運河,直接征夫百萬,這些全都是中原百姓,幾乎幾十萬人都損耗在了修建大河之中。

除此之外,還有長城、馳道以及對外戰爭。

以至於中原大地民不聊生,百姓們都生存不下去了,除了反抗還能做什麼?

而現在的大唐百姓都能夠吃飽穿暖,手中都還有了閑錢。

這個時候慢慢地備戰,也不是不可以。

隻是就像是當年國師對他和李泰的一樣,文人其實喜歡把什麼禮儀之邦掛在嘴上。

不僅掛在嘴上,還要強行教。

李承乾卻又不得不回答作為自己的太子少傅,也就是魏征的反問。

便用李泰的奏折內的內容,列舉了一些好處。

魏征搖搖頭,並未什麼。

其實這些好處對於大唐的發展也的確有用,畢竟就像是那些武將的,邊關的將士們都已經因為沒有了戰爭而忘記了廝殺。

唯有以戰養兵,才能實現外無內文的國策。

但是一想到又要開戰,想到這個戰爭可能要持續很長時間,想到要對西方那些番邦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