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宋的天下大同(1 / 2)

大宋現在的人口還是少了。

一場靖康之難,已經十年之久,可是到現在也隻是恢複到了當年大宋的鼎盛時期。

然而麵臨北地重城和遼東之地。

大宋的人口就顯得有一些少了,不少百姓也並不想去北地那寒冷之地生存。

白了,那裏是當初大金之人生存的地方。

而且還是域外魔生存之地,就算是現在大金已經車裏了,可是對於大宋的百姓來,心中的陰影也並沒有完全消散。

就是在大遼和西夏建立的重城,也很少有大宋的百姓願意前往居住。

朝廷也不可能直接就強行讓這些人去北地不毛之地居住,以免造成不好的影響。

唯一的辦法自然是實行仁政,吸引一些百姓前往。

比如,願意去遼東之地的人,可以永久免除賦稅,這已經算的上是非常吸引人的一個仁政了。

就這還隻是政策之一。

江楓又給趙構一個法子。

那就是攤丁入畝。

也就是,每一個前往遼東之地的人,都可以獲得一畝地。

是每一個人。

如果一戶人擁有七八個人口,那就能夠獲得七八畝的田地。

田地對於有一些人來,是一個非常大的誘惑。

因為隨著人口的增長,發展的速度也開始慢慢加快,必定會淘汰一些人。

有很多,都是在都城內生存不下去了。

拖家帶口。

做生意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有了一個市場競爭。

正所謂成王敗寇,有一些人連鋪子的租錢都給不起了。

最後隻能是認命,居家搬遷到了遼東之地,在那裏可以獲得一個莊園。

也要比在都城內累死累活,最後還養不活一個家。

要好多了。

新生人口的仁政也一直在實行,也就是生了一個娃,可以得到一定的獎勵。

就算是不養,也可以直接交給官府。

官府送到孤兒院。

孤兒院會負責把一個嬰兒養育到十八歲之後,支持他們出去謀生。

而作為從仙學院畢業的學子來。

他們會非常簡單地考取功名,然後就會被分派到各地擔任地方官員。

而這一次,隨著大宋收複了遼東失地之後。

仙學院一共有三千名學子被分派到了遼東之地,他們將會實現把一個不毛之地,治理成為北方繁華之重城。

這也是他們結業之後的第一課。

而組建了五年之久的大宋水師,也終於在梁山泊好漢張榮的帶領之下,開始從溫州出海,向南航行。

一共是一百零八隻帆船,其中有三十隻戰船,七十八隻商船。

他們滿載著貨物,將會去往海角之地,在那裏,換取金銀珠寶等物。

按照上仙江楓的指示,從南海一直靠著海岸向南,回去到曾經的竺國。

在那裏,會有很多很多金銀珠寶。

這是大宋第一次航海。

對於整個行在來,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因為大宋的工廠多了起來,可是大宋的底蘊並不是很足,巨大的市場形成的也不是很完善。

不少貨物生產出來之後,卻並沒有一個非常好的銷路。

大遼和西夏已經被滅了。

而北方的蒙古也不願意和大宋做生意,他們是真正的野蠻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