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晏殊方才的這一番高談闊論,除了樞密副使富弼、開封府尹包拯,以及出任右正言、知製誥的歐陽修等少數幾位朝臣,認為此言甚好外,其他列班的朝臣,便對此頗多怨言。
這不,官拜參知政事不久的賈昌朝,在晏殊發言不久,便手持執笏板站了出來,他毫不掩飾地表示反對意見,朗聲道:“啟奏陛下,臣以為,方才晏相所言有失偏頗,不可聽之任之,更不能采納。
“依臣之見,東京城內侵街占道現象確實廣泛存在,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真正侵街占道的情況,並不是駐京官員的家宅,而是東京城內那些繁榮街巷。
“正是因為官家開明,多年之前取消了宵禁,又取消了開設店鋪和擺攤的限製,不再遵照舊唐的坊市規定,得以讓我大宋都城東京繁花似錦。
“正如晏相方才所言,如今東京城內居住著一百多萬的人口,侵街占道的現象自然也就非常普遍。此前,在街巷兩側樹立‘表木’,凡是對侵街占道者實施丈罰懲戒,並限期恢複原貌,已經行之有年。
“臣也認為,對於商賈生意紅火之場所街巷,應該嚴格執行此規定,而對於駐京官員家宅,沒有必要人如此苛刻,兩者不能夠等視之。
“翰林巷內居住者,俱是駐京官員家宅,自打太祖建立大宋起,反是高中進士者,或者調入京城的官員,多被安排在此居住,已經行之有年。
“由於此處地方狹,隨著時時光推移,很多官員的家屬逐漸增多,原本的房屋便不夠使用,這才會出現在後院加蓋偏房的情況,實乃是無奈之舉。更何況,翰林巷內不讓商賈做生意買賣,巷內道路隻供人行走,或窄或寬並無大礙。
“因此,臣之拙見,陛下應當下詔開封府,緊急叫停街道司在翰林巷拆除違章建築之魯莽行徑。否則的話,居住在翰林巷內的幾百名駐京官員,他們的家屬將會有家難住,這豈不是讓下人恥笑?
“尤其是對下讀書人,做了一個極壞的示範。若是下的讀書人得知他們以後進京趕考,即便是高中進士,成為駐京官員,卻無法讓自己的妻兒老在東京城內尋一個安身立命之處,我唐唐大宋,甚是可笑哉!”
當賈昌朝對晏殊所言反駁後,作為此事始作俑者的王拱辰,右諫議大夫陳執中、右司諫劉元瑜等人紛紛出列,對賈昌朝所言齊聲附和,懇請宋仁宗趙禎下詔製止。
見此情景,作為開封府尹的包拯站立不安,他覺得既然參知政事賈昌朝,提及到了自己的名字,若是在這個時候還繼續充當縮頭烏龜,不僅會被一眾朝臣們恥笑,連他自己都覺得丟人。
來不及多想,身穿朱色官袍的包拯,雙手執笏出列,衝著坐在堂上的宋仁宗趙禎躬身施禮,隨後,抬頭挺胸,理直氣壯地反駁道:“陛下,臣以為,方才賈參知所言,巧舌如簧,不值一駁。
“曆朝曆代,即便是沒有讀過書的人,也應該知道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常識,那就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連陛下您犯大錯,還都要下罪己詔,更何況那些居住在翰林巷的駐京官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