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念往昔,繁華競逐(1 / 1)

今年建元女帝陛下登基,普天同慶,官府和民間自發組織的慶典活動數不勝舉。新一任皇帝還沒登基,緣何民眾這般有信心?

蓋因一百二十年前光武女帝豐功偉績無人能及,時隔百年,王朝又迎來第二位女帝,實在振奮人心。

一個女帝諡號卻是光武,可見其用兵之神。後世人說起光武女帝正史野史三天三夜說不完,文治武功皆有蓋世之功,力挽日落西山的乾朝,實現了王朝中興。平天下,振華夏,成一統,那鐵血手腕非一般君主的魄力能及。

然而當年這位女帝還是年少時,在帝京揚名卻是以博聞強識,敏而好學,才女著稱,恐怕現在知道的人已是不多。

念往昔,繁華競逐。大乾正嘉三十二年,此刻女帝還不是神一般的存在,還是大乾國皇宮裏正嘉皇帝的二公主,榮芷。

---------------------------------------

榮芷的曾祖父榮雲昊本是皇族旁枝,前朝末年天下兵馬紛亂,榮家經百年更迭,家道中落。榮雲昊卻是心懷大誌,於亂世中,帶領四個弟弟,拉攏表兄弟們,於河中府起義,史稱“十八皇族起義”。隨後又獲得了河中府大戶蕭家的支持,一路勢如破竹,平定了北方,劃長江而治建立了乾國。

乾國曆經三代帝王,現任皇帝名榮恒,國號正嘉,當政已有三十二年。

正嘉帝膝下共五子二女,子嗣還算繁茂。大皇子榮啟年長,封河間王,早已前往軍中曆練。二皇子榮雍也已開府,封長寧王,現在工部當差,現下被皇帝派往隴西巡視去了。三皇子榮詡,四皇子榮謹,五皇子榮衍正當年少,上午由三位太傅並少師輪流講義,下午由秘書省的官員教授策論。

宮中攏共兩位公主,養得嬌貴些,大公主榮姣,二公主榮芷每日上午也跟著皇子們在弘文館學習,正嘉帝說了,培養些雅趣也無妨。

今日弘文館列坐近十人,都是宗室子孫及功臣子弟,正在講課的尤太傅,尤擅詩文,是皇子們的啟蒙老師,先帝年間進士及第,擔任過正嘉帝的詩詞講官。尤太傅自己也喜好作詩,功力深厚,有不少名篇廣為流傳。

已過端午,夏日下午微微有些熱,看到主子稍有悶意,貼身服侍的大宮女聞雁貼著牆踮腳走到靠近榮芷的窗前,輕聲將窗子推開,手上的動作行雲流水,做完便安靜地退到一旁。

弘文館中樹木生長的格外蒼翠茂盛,窗外清風和著蟬聲,緩解了一絲悶意。榮芷不由得打起精神,繼續聽太傅的課。

尤太傅講完杜甫的《登高》,看著皇子學生們。榮詡和榮謹正襟危坐,榮衍稍有鬆懈,伴讀們珍惜課堂表現,很是用功。大公主正撐著腦袋把玩筆袋的吊墜,他正想出言提示,但看著後排的二公主榮芷正用心記筆記,稍感欣慰,忍下了嘴邊的話,準備繼續往下講。

此時,四皇子榮謹站起來行了個禮,“老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詩聖的詩自是極好的,學生有一事不明。”

“何處?”尤太傅問。

“猿應該長在深山,緣何在江邊也有?”榮謹問。

他提的問題看似偏門,不過做學問的時候,細節也是要問個清楚,他問完後在座的各位都開始思索起來。尤太傅稍候片刻讓榮詡先起來作答。

榮詡答:“學生以為,長江兩岸應該是有猿猴,《水經注》江水一節引民謠雲:‘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尤太傅為他的博學點頭讚許。

皇子們和伴讀們也覺得此解釋說的通。尤太傅看二公主榮芷似乎不以為意,低頭不語。尤太傅知道二公主必然另有想法,於是,他又請二公主起來作答。

榮芷答:“杜工部此詩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後人讀的是格律精嚴,氣象磅礴,學生在讀詩的時候隻體會到詩歌的意境和韻律之美,至於猿猴的細節,學生並未關注。”

尤太傅聽後拂須,明了她的言下之意,二公主明麵上是說沒留意細節,實則表明此細節不值一提。

太傅心下也是高興的:這兩個胞兄妹,哥哥就事論事有廣度,妹妹不看細節有高度,到底公孫家的後裔,可造之才呀!

榮詡榮芷的外祖父乃當代的文壇泰鬥公孫言,正是尤太傅的多年好友。公孫世家從前朝開始已曆經三百年,是名副其實的大世家,賢才丞相輩出,熾盛隆貴。

公孫言老先生也曾是兩代皇子們的帝師,先帝時期還曾出任中書令,凡軍國要政,皆由老先生率部預先定策。十五年前公孫老先生因荀禦史一事,上書直言惹陛下不喜,本也是小事,他卻提前上書告老還鄉。

老先生引退後舉家遷回河陽,全心投入教書育人,他信奉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賢愚,一視同仁,在當地龍崗學院安心教化當地子民,也是當地貧民子弟的福音。

可惜,如此優秀的一雙皇子女,不知道為何,當今陛下卻不是特別上心。特別是三皇子榮詡,比二皇子隻小一歲,二皇子兩年前就領了差事,已經涉政,他卻還一直“逗留”在弘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