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張阿姨是想傳播剪紙文化,在有林的理解裏,這與商業營銷手段是存在一定程度相似的。區別在於一個為了利潤,一個為了剪紙文化的快速傳播。但是商業營銷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營銷案例是前期以燒錢買知名度,後期再通過知名度收回成本這樣的手段來進行營銷的。
有林就以這個為例子向張阿姨講解了市場營銷的基本原理。
“張阿姨,您的目的是想要快速的傳播剪紙的文化,但是想要迅速傳播一個東西,在現代來講,其實都是一樣的。首先要製造噱頭,噱頭您懂嗎,假如我要賣東西,就要先造夠關於這件東西的噱頭。說誇張點,打個比方,把梳子賣給和尚。我家的梳子連和尚都買,那肯定是好梳子對吧!這個噱頭就來了!而您的剪紙,想要製造噱頭,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個在國外有足夠知名度,而且屬於藝術類的牛人,讓他看一下,然後幫您寫篇文章誇一下,或者直接製造噱頭之類的……”
有林連說帶比劃,想要讓張阿姨弄清噱頭的意思,可是張阿姨始終一臉問號的表情。
有林放棄了噱頭的說法,決定說點更淺顯的。
“咱們不說噱頭了,我這麼跟您說吧,賣東西的時候想要自己的東西能被別人看上,就要讓別人覺得有足夠的價值,這您能懂吧?就比如說垃圾桶可以裝垃圾,籃子可以裝各種東西,車子讓人更方便……您想要剪紙得到關注,您就首先需要展示出它的價值,而且要展示出它的藝術價值。當然這也是您的目的,但是想要達到傳播的效果,它一定得造成一定的影響……”
有林又巴巴講了半天,不得不說張阿姨聽得很認真。可是再認真有林也能看到她臉上充滿的疑惑。到底是年紀大了,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早就比不上年輕人,頭腦思考,舉一反三的速度也早就不如年輕人。
有林放棄了和張阿姨繼續講述這些關於商業方麵的東西,或許到時候在弄清楚張阿姨身上的秘密之後,如果張阿姨依舊存著把剪紙傳播到國外的思想。到那時候,有林會直接告訴張阿姨該怎麼做的。
在有林的勸說之下,張阿姨先回去了。有林想讓張阿姨先休息兩天,自己也順便整理一下思路。
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張阿姨就再次出現在了有林的辦公室,估計昨晚也沒怎麼休息。
有林泡了一壺龍井,為張阿姨斟上一杯茶,和她談起了剪紙方麵的問題。有林看來,這個話題應該會比較好打開張阿姨的心防。他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畢竟沒有做好準備,他沒想到張阿姨竟然會這麼心急。
一聊到剪紙,張阿姨又是興奮不已:“剪紙其實也可以很有靈性,就像中國畫一樣。有林你是讀書人,應該知道講究的就是簡單的筆畫勾勒出多層次的意境,而不像西方畫那樣講究寫實,不說筆畫越少越好,至少中國畫單單看一個創作過程,不會像西方畫那樣複雜,更不會說要一幅畫畫幾年……剪紙也一樣,剪紙就是畫,不過是剪出來的畫,簡單幾剪子一個小動物就出來了,或者字樣……最多的還是動物,這些動物的神情,動作,姿勢,都是有講究的,跟咱們的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