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龐聰母親說到自己兒子從小很受女孩子歡迎時,是驕傲且確信的,也是由此與確信自己的兒子的性取向就是正常的。更何況龐聰高中時還與女生談過戀愛,簡單來看,這似乎是實錘了。
如果這麼簡單進行分析的話,看起來是沒錯,可是分析當然不能光建立表麵現象上,有的真相往往要超脫常識。
有林沒有反駁龐聰母親的話,隻是點點頭,然後把目光轉向了龐聰的父親:“龐聰爸爸,我想問一下,你還記得你小時候一般是跟男孩子玩得多還是跟女孩子玩得多嗎?”
龐聰父親一臉理所當然的道:“小時候我當然基本是和男孩玩在一起,很少會和女孩一起玩。”
有林把目光從龐聰身上收回,轉而在兩人之間交替:“你們二位不妨再想一想你們小時候多半是喜歡跟同性小孩玩還是喜歡跟異性小孩玩,當然,我也可以告訴你們,我小時候也是基本上跟小男孩玩在一起,很少會去找女孩子玩,會覺得她們喜歡的東西很無聊。”
說到這裏龐聰母親陷入了思索,一會兒後突然抬頭:“我小時候基本上不會和男孩子一起玩,除非當時沒有女孩子。就算一起玩,也會嫌棄他們毛毛糙糙的。”
有林接著她的話道:“一般都是這樣,這個很正常,就像女孩子天性愛美,男孩子天性好鬥,雖然每個小孩之間會多少有些差異,但是差異不會很大。”
此時龐聰父親也是回過神:“如果要這麼說的話,我記得從小到大,我見到的基本上都是小男孩和小男孩一起玩,小女孩和小女孩一起玩。隻有到了初中高中以後,男生和女生的接觸才多了起來,不過基本上都是為了談戀愛之類的。”
有林補充道:“那時候如果有和女生玩在一起的男孩子,經常有被叫娘娘腔的對不對,一般都是因為這個,到了初中以後,就基本上以前會和女孩子玩的就不怎麼會和女孩子一起玩了。到了初中以後有了性方麵的意識之後,為了避嫌,一般男女都不會單獨和異性混在一起,就怕有人說閑話,我想應該都是這種情況吧。”
龐聰母親深有所感:“小時候基本上都是這樣子的,周圍的同學很容易起哄,一被起哄就不敢再繼續了。”
“沒錯,所以小孩子從小到大的環境,還有周圍的風氣是特別重要的,一旦發生偏差,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三觀不正,畢竟小孩兒是沒有形成足夠的自我分辨能力的。”有林隨口分析道。
講到這裏,雖然話題離有林想說的有些偏離了,但是看起來夫妻二人似乎都想到了什麼,隨著自己想到的東西,他們的情緒也穩定了許多。
這正是有林想要的效果,最起碼他們知道龐聰的情況跟自己沒有關係了。到了這裏,兩人自己也有一定認知了,他就該講正題了。
三人之間在有林剛剛那段話之後沉默了一會兒,看得出來,龐聰父母正在分辨自己的想法的正確與否,有林趁熱打鐵:“一般來說,一個人喜歡同性還是喜歡異性,這基本上都是天生的,或者說是跟他們的基因有關係的。基因決定了他們的性取向,隻不過大部分的人都是正常的異性向性取向,隻有個別是同性向性取向。還有一種可能就會後天被強行改變的,例如環境因素,人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