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最後的研究課題(2 / 2)

趙雪晴一拍大腿,“我怎麼把他忘了。”

於是趕快聯係王彪,王彪在《鏢行天下前傳》裏隻是一個替身演員,不過自從他進組之後,表現的很搶眼,幾次危險很大的動作,他都沒有絲毫的猶豫去完成,導演和演員們也都很喜歡他。

王彪沒有學過表演,但好在飛流這個角色,有些情感自閉症,根本不需要去演,所以說王彪最合適了。

完成了最終選角工作,王凱拿著一張演員表,滿意的點點頭。

梅長蘇自然是胡戈,霓凰郡主是王莉坤,靖王是由馮紹峰來飾演,而原本要飾演靖王的喬鎮宇則改演太子。因為在試裝以後,導演黃島民認為靖王的角色是一個常年在外領兵打仗的皇子,而喬鎮宇的身上沒有這種鋼筋鐵骨的氣質,相比之下,馮紹峰演武將則更合適一些。

張歌來演譽王,這是他目前獲得過的最重要的一個角色了,為此張歌做了很多準備,反複研究人物的心裏和性格,甚至據說一度都魔障了。

歐美獲得了秦般若的角色,定妝照中,濃妝豔抹的歐美,顯得更加妖媚。

而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靜妃,由劉敏濤來飾演,她在《娘》與《琅琊榜》之間,最後選擇了《琅琊榜》,因為她認為這個人物很有張力。

最後是王勁鬆和劉奕君兩位中生代戲骨的加盟,他們分別飾演言侯爺和謝玉。這兩位能夠答應出演,實際上還是侯鴻亮的功勞,因為侯鴻亮在圈子中的名氣畢竟不是趙雪晴能比的,這是趙雪晴第一次覺得,找侯鴻亮來做製片真的是找對人了。

皇帝則是由寶島著名的老戲骨李立群來飾演,李立群是王凱很早就知道的一個演員,在得知劇組請到他來演皇帝,王凱還特意跑去請他吃了一頓飯。李立群這個人很搞笑,早年還說過相聲,而王凱呢,博學多聞,也很討李立群的喜歡,結果是一頓飯下來,兩人成了忘年交。

一切都準備完畢,大戲就要開始拍攝。李穎去了《美人心計》劇組報到,趙雪晴也去了之江。

王凱在開學以後,就一直在忙畢業論文的事情,這次他要寫的,是一篇關於北魏孝文帝改革方麵的論文,為此他在一個月之內跑了三次洛邑,兩次平城,進行了實地考察。具體到製度改革,民族通婚,姓氏演變,服飾的改變等。

以前曆史書上一般講到孝文帝改革,隻談服飾和姓氏,實際上改革最先是從遷都開始的。

北魏建立以後,定都在平城,也就是如今的大同。盡管現在看來,這個地方有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但當時人們還不懂得使用煤礦,所以礦產不是定都的主要因素。平城這個地方,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適合放牧而並不適合農業生產。

自西晉以來,選拔人才一律采用九品中正製度,導致士族階級和庶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造成所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北魏是一個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的國家,為了削弱鮮卑貴族的勢力,改變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孝文帝才頂著巨大的壓力,進行改革。

首先,他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邑,這在當時就受到了很大的阻礙。許多鮮卑貴族都出來反對,甚至連太後都反對,聲稱要死在平城。

無奈孝文帝隻好來了一招瞞天過海,他先派人去南方,假扮南梁人入侵,然後他在組織軍隊禦駕親征。南梁人入侵自然是假的,所以當大部隊走到洛邑的時候,孝文帝就說想去這個千年古都看一看,結果就是看一看,然後就不走了。

孝文帝做的更絕的是,他竟然在這裏大封有功之臣,讓他們得到了洛邑周邊最好,最肥沃的土地。身在平城的鮮卑族貴族坐不住了,等好處都讓那些漢族將領瓜分完了,自己還能撈到什麼?所以他們趕緊跑到洛邑,向孝文帝認錯,懇請原諒。當然孝文帝也沒有為難他們,照樣封賞了他們土地。

在民族內部,采用分化政策,完成了改革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改變服飾,使用漢族人的名字,從表象上削弱鮮卑遊牧文化的影響。學習漢字,說漢語,這是挖鮮卑民族的根。最最狠的是通婚,孝文帝以身作則,娶了很多漢人女子,而且要求鮮卑族貴族必須娶漢女,這樣做,幾代以後,鮮卑族就沒了,他們完全被漢化了。

現在王凱的論文,一方麵要追溯鮮卑族文化,一方麵要研究孝文帝從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多重改革,究竟對民族本身,以及後世民族的發展有什麼深遠影響。這個課題太龐大了,王凱希望可以利用在大學裏最後的時光,來完成這一項研究,為此,他和王炳民教授請了一個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