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章 主動關心(1 / 2)

張文定非常清楚,在燃翼,雖然農業可以開發,但這並不代表著燃翼的農業就多麼先進,很多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

第一個,就是農村經濟結構不盡合理。農區畜牧業、林果業、特色產業在大農業和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過低;南部山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生產方式落後,尤其是傳統農業仍然占主導地位。

第二呢,則是農民的傳統農業的生產觀念和生產模式根深蒂固,習慣於小而全、多而雜和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機械化水平較低。

第三一個,就是農業科技支撐能力薄弱,農業科技人員數量少,服務機製僵化,科技服務水平不高,良種程度、單產水平還明顯低於周邊縣市,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困難;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農村缺乏能夠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較高素質的勞動者。

第四,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不大,產業鏈條短,農產品附加值不高,有些產業還沒有龍頭企業帶動。

第五,以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管養滯後,農業抗風險機製不健全,致使農業抗禦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能力較差,農業生產盲目性、短期性、脆弱性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

這些問題,張文定曾經重點研究過,解決的方案雖然有,但卻都離不開一個字——錢。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當了一縣之長,張文定才知道縣財政有多麼緊張。

縣財政欠了一屁股債,這說起來很正常——全市甚至全省,沒幾個縣財政是充足的,不管是貸款,還是集資,還是各部門先行墊付,欠賬那是再正常不過的。

可是,在燃翼,欠著錢還要搞基礎設施建設,還要在農業上做文章,那這就有難度了。

所以,張文定來省裏,跑農業廳就是必然了。

張文定在省農業廳呆了一個上午,雖然農業廳的領導對張文定也是照顧有加,答應在一些方麵給與最大的支持,但這些支持的實際效果嘛……杯水車薪吧。

基礎設施上不去,就算是上頭給再大的支持,那也用不上,甚至是沒用。

所以,下午張文定便又跑了一趟農科院和省農業大學。

解決農業問題,光從農業廳要項目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在技術上下功夫才是硬道理。對於下麵區縣來的領導,省農科院還是很喜歡的,滿口答應可以安排幾個專家去縣裏送技術,送科技——不是免費的。

是的,不管是農科院還是林科院,下區縣都是要收專家費谘詢費等等的。

張文定盤算了一下,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了,然而這個開支,卻還必須要支出。

至於省農業大學嘛,有老師和學生下鄉進行三支一扶,雖然花費不大,可畢竟還是需要往外掏一部分的。

這一下午跑下來,張文定感覺心都疼了——幹什麼都要錢呐!

然而再心疼,該花的錢還是必須要花。

在農業上下功夫是燃翼的唯一出路,可不管是走那條路去發展農業,前期的投資肯定是避免不了。如何在沒有錢的情況下把這些事情都解決掉,成了擺在張文定眼前的一個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