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讓心靈去旅行(1 / 2)

郝誌在網上查找起來。

該怎麼靜心?

網上的資料繁多,他先從佛法上找起來。

佛法對靜心有自己的一套說法。

其一,靜心就是對感情不執不舍。

人是有情眾生,要放棄感情不可能,但若過分執著也不好,所以我們要用理智來引導感情,要用慈悲來淨化感情。

感情太淡就冷冰冰,感情太濃就熱烘烘,冷冰冰、熱烘烘都不大好受,最好用中道的智能來處理。中道的智能可以升華我們的感情,可以使我們趨近於靜態的心。

說白了,這就是說對感情要有個度的控製,但說是這麼說,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其二,靜心就是對五欲不拒不貪。

五欲是指財、色、名、食、睡。有人對五欲貪得無厭,有人卻懼之若洪水猛獸。其實五欲並不可怕,“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們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導五欲。

若在欲海中打滾沉浮,當然會被吞噬,然而人在世間卻應該有正當的五欲生活。吃得過多就太脹,睡得過多就太昏沉,但不吃不睡則力氣無從生起,精進無從做起。

所以,我們對正當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貪。

嗯,這條郝誌還是控製得很好的,他自己就是個撲街作者,長期待家中。也從不去那些亂起八糟的地方。嗯,這條略過。

其三,靜心就是對世間不厭不求。

有人對世間多所要求,有了女兒就想要有兒子,有了洋房就想要有汽車,希求愈多,欲望愈大,幻滅的可能就愈大,就如小兒吹五彩泡沫,愈吹愈大愈美,同時也就愈危險。

又有人過分厭世,離群索居,棄名唾利,一談到跟名有關就說:“我不要名,就替我寫個無名氏吧!”其實“無名之名”也是一種名。

所以,我們對這世間要能不厭亦不求,而以平常心安然處之。平常心就是靜態而又活潑的心。

其四,靜心就是對生死不懼不迷。

生者死,死者生,生生死死猶如旋火輪,哀莫大於心死。迷於生死,懼於生死,則有生死心;有生死心,則有輪回不絕的生死事。

人們經常為生死所迷,對生死懼怕。其實生死何足迷?生死何足畏?正確的人生觀對生死的看法應是既不沉迷也不恐懼。死亡並不是結束一切,而是像搬家一樣,這房子倒塌了,就想辦法到另一個家。

總之,我們在這世間對感情要不執不舍,對五欲要不拒不貪,對世間要不厭不求,對生死要不迷不懼,如此就可在靜心中過著美滿的生活。

PS:以上文字摘自星雲大師著作《寬心》

郝誌看了這一大段佛學對於靜心的要求,說得都挺有道理。不過,能說不等於能做,他最需要的其實是怎麼去做。

網上有各種靜心的法子:比如聽音樂能讓人靜心,又比如釣魚可以讓人靜心,練字可以讓人靜心,又或者幹脆去旅遊,讓心靈去旅行。

法子挺多,大都是讓自己沉靜於一件事內,讓自己修心養性,以達到心無旁貸的狀態。

這些法子都挺好,就是讓一件事占住自己心思的全部,那樣自己就不會多想別的事,東想西想了。

郝誌環視自己的屋子,隻見整個屋子雜亂不堪,髒衣服隨處都是,鐵屑木灰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