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眼看著就要進臘月裏了,每家每戶都會忙著準備過大年,香玉也沒那閑功夫理搭理這些時不時就來個壞心眼的人。現在送他們進京再合適不過了。
“譚大哥,從今兒咱們秋天保存下來的青菜吧?”香玉開心地說,她為了這一天可是準備近一個秋天。
譚墨笑著捏了捏她的鼻子,“都聽你的。今年我們要過個熱鬧的大年。”
香玉揚起下巴道:“那是!今年是我進你們譚家門的第一個大年呢,不熱鬧不行。”
“都聽香玉的。”譚墨再次說道。
就這樣,香玉開始叫人準備把那存儲好的鮮辣椒和幹菜拿出來賣。當然,自家吃用的先得留全了。
洛香村大集雖然建集不過是兩個來月的光景,但卻極具人氣,因為在這集市上能買到鄉下人所用的一切東西,而且價格公道,從來不收地攤費。
之所以不收攤位費,這還是香玉讓譚墨跟洛寶田建議的。如今所有的集市都是收攤位費的,不收攤位費他們集市管理者們便沒有收入。
收少費用,鼓勵村民到集上賣東西,山上采的,地裏種著,或者是繡花帕,枕頭啥的。隻要是人能用的,都可以拿去賣,沒銀錢買,以物易物也是行的。
然後,一個月統計一回,讓常年擺攤的人平攤上交給朝廷的稅,洛香村一文不取。但是管理者們的工錢還是要的,像打掃啊,維持秩序呀都不能少。這工錢是來趕集的賣家主動捐的,每個集市都會放一個大木頭箱子,一文兩文都行,不給也行。
隨著頭一個月沒人給,到第二個月村裏的五個管理者們都能拿到五文錢的工錢,說明這個法子還是可行的,也激活了管理者的積極性。想要工錢多,就得多幹實事。雖說,村子裏沒有因大集多了收入,但村民的荷包卻是鼓起來了。
人窮誌短這話一點都不假,以前大家夥兒一年到頭家裏攢不下幾文錢兒。村裏的一些集資活協啥的,死也不交。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一個月下來隻要家裏人不懶,扣除吃用至少能剩下個十來文。沒有手藝沒有地,也沒事兒,可以到集上給那些拿不動的人送貨,賣點力氣就能賺出吃喝來。
就這樣,洛香村的人慢慢地都有了餘錢,特別是那些會製香的,有小手藝的。不但在自家門口的大集上常年設攤子,開鋪子,年底還天天去趕集。一個月下來比平時一年賺的都多,臉上的笑就沒斷過。
不知道有多少記得這些其實都歸功於香玉這個小娘子。但香玉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出門就能買到自已想要的東西。
譚香園在集市上有自己固定的鋪子,這鋪子是整個集市最大,賣的東西也是品質最好的。
趙全現在是鋪子的管事,冬天農活不忙時,其父趙大也過來幫忙。這裏還收了兩個小夥計,都是臨近村子裏的,平時小夥計住在鋪子裏。
今天是收拾埋在草木灰裏的辣椒的日子,但在這之前,可以先處理一批長勢良好的蒜苗。這些蒜苗雖是水培的,但長勢極好,由於少見陽光顏色有些黃,更顯嬌嫩。
香玉讓人像割韭菜一樣割了一半,又分出三分之一來拿去集市上賣,就賣五文錢一斤三文錢半斤。
老實巴交的趙大算不過賬來了,“少奶奶,這,這賬算得不對呀。五文一斤,那半斤不是兩文半嗎?”
趙全卻是眼前一亮,“妙呀,少奶奶的點子真好,就這麼賣。以後咱們鋪子裏其他的東西也能這樣賣,唉,我咋沒想到呢。”
看趙大一臉懵的樣子,香玉笑道:“趙大哥,一會讓趙全給解釋解釋,這小子可是經商奇才。以後咱們譚香園的生意就全靠他了。”
趙大雖然不懂經商的事,可聽到香玉誇獎兒子還是很自豪,用蒲扇大的手連連抓著頭,“嘿嘿,都是,都是少奶奶和少爺教導的好。要是沒來譚香園,咱一定能不能吃的上飯還不一定呢。”
趙全再聰明也還是個不大的孩子,聽到大家都這麼誇他,倒是嘿嘿笑著不好意思了。
從這裏香玉看出趙全是個人才,便有意將生意上的一些事交給他來做,她和譚墨都不想將過多的心思花在這上麵。
鮮椒隻清理出了一部分,便有小半車之多,可見這一個原本的遊泳池裏埋了多少菜了。
同樣拿出三分之一的量,加上先前的蒜苗讓青竹先行送到年掌櫃那裏。估計年掌櫃都有些急了,多久沒給他們新菜了?
清理出來的鮮椒也有三分之一是不能食用的。有些嚴重缺水已經幹扁了,也有的水份過大,爛了。
灑水的工作都是由趙家父子做的,他們很自責,這一看就是沒有撒好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