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安葬(1 / 2)

陶灼華在大相國寺間就得了何子岑的口訊,曉得甄三娘已然入京,卻是在返程路上便就與德妃娘娘商議已定,先不必接甄三娘入宮。

她們商議著由德妃先給至善遞一封信,告訴她甄三娘來到大阮的好消息,瞧瞧至善想將人約在哪裏,也省得走漏風聲,叫謝貴妃有所準備。

第二日一早,陶灼華依舊持著德妃娘娘賜的令牌出宮。她先命茯苓往陶府送個平安信,隻說自己稍後便到,便先帶著菖蒲來到了善水居見甄三娘。

倏忽間又是一年半載未見,甄三娘瞧著陶灼華與她母親愈長愈相似的一張張,不由有些唏噓。陶灼華再見甄三娘,亦歡喜無限,她輕輕一福道:“為了灼華,又勞動三娘子勞苦奔波,我心上實在過意不去。”

甄三娘擺擺手,兩人略略寒暄幾句,甄三娘便就將陶灼華請至自己房中,這才慎重將那隻金絲楠木的盒子捧出。

盛有自己母親骨灰的遺物,縱然今世不曾親眼瞧著下葬,也早便篆刻在陶灼華心間。她驚喜交加,拽著甄三娘的衣袖問道:“怎麼會在您這裏?是哪個將我母親的骨灰匣子托付給了您?”

甄三娘瞧這光景,便就曉得陶灼華早得了瑞安要對陶婉如骨灰不利的消息,便就將大年初一蘇世賢如何登門,如果將東西托付給自己,又如何絕塵而去的事情說了一遍。

甄三娘為人磊落,並不因瞧輕了蘇世賢而昧下他的話。她衝陶灼華轉述道:“他說既是陶家人與你都在大阮,把你母親送還到你們的身邊他才放心。”

不管對蘇世賢有再大的恨,這一次陶灼華卻是真切地領受了對方的情誼。

她不過因為鞭長莫及,才不得不叫蘇梓琴傳給瑞安那樣狠絕的話語。實則有那樣的底氣,一多半到是因為願意相信李隆壽的為人,卻不承想這次真正出手的是她鄙夷與厭棄的蘇世賢。

捧起母親的骨灰匣子,憶及從前在青州府的種種,其實恍然都是隔世。可惜的是今世雖然重生,終究無緣得見母親一麵。陶灼華將盛有母親骨灰的金絲楠木匣子捧在胸前,不曉得何時已然淚流滿麵。

甄三娘從她抽抽搭搭的敘述中聽了大概,瞧著小姑娘眼中碎芒盈盈,已是無限憐惜。她拿帕子替陶灼華拭著淚,安慰她道:“快收了眼淚,瑞安想整這麼喪盡天良的一出,不承想卻是歪打正著,合該夫人另覓安穩處落腳。”

陶灼華宛然搖頭道:“三娘子錯了,母親遷到此處才是無奈之舉,實則整個陶家的根基都在大裕,都在咱們青州府。我到盼著有那麼一天,瑞安罪有應得,咱們大裕跟大阮真正是一衣帶水,到那時舅舅也能葉落歸根。”

甄三娘飄萍一般的人物,沒有陶灼華那麼多的感慨。她隻曉得此次叫自己來辨毒,也是要扳動瑞安這座大山的一角。

當下拿帕子替陶灼華拭著眼睛說道:“天理自然詔詔,那些個邪魔外道都笑不到最後。陶姑娘您該放寬心,先尋處安穩地方安置了夫人,咱們才好相機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