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與韋雲起聚會,兩人之間總有聊不完的話題,楊肥自小闖蕩天涯,韋雲起此人也曾經走南闖北,很有見識,年輕人中有些名望,也有膽識,為了拉攏他,楊肥時時留意韋雲起興趣、愛好,說話、做事盡量投其所好,果不其然,快要入冬時,楊肥傾盡積蓄,辦了個雲起書齋,專門經營文房四寶等文化物品的店鋪,店鋪選址很好,既有城市的便捷,也有城郊的寧靜,店鋪裏麵及後堂裝飾更古樸典雅,韋雲起一來此地,便愛上此處,此處十分得韋雲起的胃口。
楊肥找準個時機,將雲起書齋交到韋雲起手中,說寶劍贈名士,他對韋雲起一見如故,就相贈個書齋了,韋雲起自然明白楊肥的良苦用心。他原本乃韋氏家族的旁支,如今孤身一人,能有這樣的兄弟相互扶持也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因此,思慮片刻便答應,收下了雲起書齋,楊肥心裏高興極了,以韋雲起的為人,算是交個死黨,身邊也算是有了個智囊型人物。
開皇二十年,初冬,天氣變得格外寒冷,天灰蒙蒙的,一切仿佛失去了生機,望著眼前的天地萬物,不免讓人隱隱升起一種不祥之感,也確是,很多人似乎天生都有預感!在大興城剛剛踏入冬季,皇宮內便傳來令人震撼的消息,獨孤皇後病逝!
一時間,舉國哀悼,楊堅更是老淚縱橫,一個相濡以沫的妻子,一個陪伴自己,風風雨雨幾十年的人,就這樣走了!在群臣舉薦下,楊素當仁不讓地操辦了獨孤皇後的喪事,喪事舉辦的隆重、得體,朝廷勳貴、退居廟堂的老臣、來自周邊各國的使節紛紛拜祭著這位一生充滿傳奇的獨孤皇後,楊素因十餘日未曾獲得休息,勞累過度,喪事辦完後,在府中整整躺了三天,楊堅對楊素的表現極為滿意,加上自己傷心過度,將朝中事務絕大部分交給了太子與楊素辦理,並將明年更改為仁壽元年,寓意著告別過去,新的開始。
朝中,太子表現極為謙虛謹慎,大小事務時常請教尚書令楊素,楊素不同意的事情,太子往往暫停辦理,待楊素與群臣拿定主意後再頒布執行,如此,數月後,楊素的權勢、聲望達到了頂峰,大江南北、五湖四海,老弱婦孺都知道了大隋朝有個擎天之柱,尚書令、楚國公、楊素!
隨後的日子,楊肥進入一種較為平淡的生活,鳳麟古軒、雲起書齋日常運轉,基本上由郭安等人打理,他每日去大理寺報到幹著一些日常雜亂又散亂的工作,怎麼說呢,新人嘛,又是孤身一人,沒有社會地位,隻能跟著別人身後打雜了,好在楊約還算不錯,事先都打了招呼,也沒受到什麼欺負!
當然,楊肥不敢忘記太子交待的事情,在固定時間,與張衡接觸、溝通,將一些了解到信息加以呈報,總體上甚好,太子也沒交待啥極為難辦的事情。
************
冰雪消融,初春。
一天,楊肥在大理寺忙前忙後,有人來伸冤了,伸冤人居然是個孩子!那孩子年歲不大,約摸隻有十歲左右,身邊隻有一個老仆陪同著,他們原本差點被大理寺門人趕了出去,誰知道運氣不錯,正好撞見楊約,楊約瞧著那孩子雖然衣衫舊了點,但麵容姣好,舉止有禮,尤其一雙眼睛,閃爍著一股靈動,便產生幾分好感,於是製止住了門人,問其來由,得知孩童來自梁州漢川郡南鄭縣,為父親伸冤來了!
楊約加不可思議,對孩童這份恒心、毅力極為讚賞,便將孩童帶入大理寺,詳細了解,得知一了解,這孩子也有些來頭,孩童名叫岑文本,其父岑象,祖父曾在西梁為官,開皇年間,其父被征辟為南鄭縣令,原本一切很平常,但最近一年,南鄭縣周邊經常有村落失蹤了人口,官府派人追查,也沒有任何結果,直到去年冬天,南鄭縣下轄的位於米倉山的一個偏遠村落,整個村子的人都消失了,南鄭縣令急忙報上級,梁州刺史親自也派人來調查,確得到一個十分荒唐的結果,應該有妖孽作祟,這個原因如何令人信服,如何上報朝廷,於是便找了個理由將南鄭縣令扣押了起來,威逼之,迫其承認最近一年發生的人口失蹤之事,應該係山中盜匪所致,岑象不從,居然被梁州刺史下了牢獄,岑家都被監視居住,岑文本年歲小,看似孩童,於是趁著某個機會,帶著一個老仆偷偷逃了出來,來到大興城伸冤,請求朝廷主持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