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造父之叛(1 / 3)

對徐偃王稱王反周這段慷慨激昂的彭族曆史,彭不悔是浸淫許久,許多曆史脈絡和人物表現都熟稔於心,所以對彭無害言傳身教下,彭無害自己也如同目擊曆史大事件一般,曆曆在目。他記得,周穆王二年秋,南鄭的祗宮建成,姬滿下令將國都遷於南鄭。

周穆王六年,濰河中遊的徐國對西周王朝的統治不滿,公開背叛西周。徐國國君效仿當年西周滅殷商的辦法,率東夷各國聯軍數萬人侵入西周境內。東夷軍聲勢浩大,侵入周境後,一路進軍所向披靡,很快逼近了西周王朝的東都成周。

姬滿聞報大驚,立刻召集大臣商議出兵退敵,詢問何人願意領兵出征。但是滿朝的官員早已被徐國的強大勢力嚇破了膽,問遍朝中眾臣,無一人敢率軍出征。大家都建議與徐國和談,以緩解眼前的危機。姬滿搖頭歎息,無奈之下隻好派代表與徐國國君談判,答應了徐國人提出的條件,免除貢賦,允許其自行治理朝政,同時對其加封晉爵。於是周穆王姬滿封徐誕為東方之伯,統領東方各國諸侯,徐國這才退兵。姬滿覺得作為一個統領四方的天子,屈服於一個小邦國實在是奇恥大辱,然而國中無有精兵良將,卻也無可奈何。

這段曆史有一部分真實,但在事後看來,其中頗多詭異難以解說之事,其一就是為什麼徐偃王不能一鼓作氣,攻入大周都城,反而滿足於東方之伯的封建,沾沾自喜而退兵?從徐偃王當時的實力來看,已經是東方之霸主,根本不需要周的冊封,而且即使冊封後,姬姓大國也沒有一個投靠大徐,那麼這種分封既然無實質作用,還和大徐的戰略目的有偏差,為什麼偏偏徐偃王就退兵了呢?彭無害當時不解,彭不悔也沒有公布自己的潛心所思的答案,而是讓兒子自己去看去思考。

現在,具備了科學分析曆史和政治現象的彭無害,自然會輕易看穿前人的障眼法,大周和大徐,兩個絕代君主都沒有真心實意打這一戰,大周自然認為自己的準備還不充足,對滅徐的輿論準備根本就提不上場合,君不見許多王侯貴族根本對大徐侵陵天子表示無動於衷,大概對改朝換代也沒有什麼真情實感,這是很可怕的朝野上下一片麻木,這使得周穆王不敢輕舉妄動。

從大徐這方麵來說,雖然自己率領的聯軍達到數萬人,但論其成分來,基本都是東夷部族的,本來大家就抱團,但也顯得自己的聯軍並不是得道多助,要知道當時武王伐紂,各族聯軍可有幾十萬,核心力量是翔族妖族獸族等齊備,自己現在可僅僅有翔族一脈,人族看似對此無動於衷,但真要把大周推翻,把天子擒獲,人族說不定就會如夢初醒,對自己進行反噬,那時候僅僅依靠東夷部族聯軍,別說改朝換代,能否自保都說不定。

所以徐偃王也就見好就收,他和穆王兩個人共同配合演出了一出好戲,然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後,開始瘋狂地整軍備戰。

周穆王八年,北唐(西戎的一支)遣使來周王朝訪問,並獻了一匹深黑色(驪)的寶馬,這匹驪馬後來生下一匹良駒,稱作“祿耳”,祿耳是周穆王“八駿”之一。

在這裏彭不悔曾經提示兒子,這是一個非常關鍵非常關鍵的舉動,在影響大徐數千年國運和大周天下的曆史進程中,這件事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它是一種跡象,表明了有新的力量參與了人族和東夷族的爭鬥,它的實質意義是,東夷以前擁有的對人族的戰略優勢,被人族一舉抵消,甚至反過來製約了東夷族的長處。

掌握了這個戰略優勢,心機深沉的周穆王沒有聲張,而是一方麵加緊進行專項訓練,並且給暗中與其通聲氣的一個東夷大奸人送去肯定答複,雙方進行了戰略利益上的勾搭,並且決定建立一種新的同盟關係。這種同盟,是跨越種族的,是人族和東夷族,自從大禹定分天下九州後,頭一次出現的人族和東夷族的同盟關係,而且真心遵奉人族為首,改變了以往人族和東夷族平起平坐曖昧不清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