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傳功贈刀顯闊氣(2 / 2)

“你雖已成年,筋骨頑固,然則有著拳腳基礎,不需從小築基,且老夫也看得出來,爾之意誌堅若磐石,心思玲瓏為人聰敏,但凡有心,必有所成...”

吳惟忠說得誠懇實在,李秘也不扭捏謙虛,隻是朝吳惟忠道:“將軍...即便如此,北京城也不是一天能夠建成的,俗語也有說貪多嚼不爛,若一股腦塞給我,隻怕囫圇吞棗,欲速則不達啊...”

吳惟忠也哭笑不得,點了點李秘,笑罵道:“別個想學都學不來,老夫要教,你卻推三阻四,真是個不知好歹的東西!”

“你畢竟是蘇州吳縣的公捕,今番過來想必也不能久留,又豈能常伴老夫身邊?想要耳提麵命,言傳身教是做不到,所以老夫隻能盡量教你個輪廓,細處關節還需你回去之後再慢慢參詳...”

吳惟忠這麼一說,李秘才醒悟過來,今番可不是過來遊山玩水的,若自己肯留下來,吳惟忠必定會大力栽培他李秘,可他的誌向是大明第一神探,而不是大明第一將軍。

他對打仗並不感興趣,自認也不是領兵打仗的料,破案能夠申辯冤枉,甚至能夠救人活命,讓更多人免受那些惡徒的侵害。

可打仗卻需要對成百上千人的生死負責,甚至更多,一旦決策失誤或者指揮不當,便害得千百人命喪沙場,李秘實在承受不來。

若隻是當個無名小卒,隻是沙場上的炮灰,又有何意義?

所以回去繼續當捕快,或者接受宋知微的好意,進入理刑館,才是最適合李秘的道路!

想到此處,李秘也就釋然了,能夠遇到吳惟忠這樣的抗倭英雄,結下這段師徒情誼,已經是此行最大的收獲,李秘又何必再苛求其他?

“徒弟明白,將軍師父且放心,徒弟是不會辱沒了戚家軍的威名的!”

吳惟忠點了點頭,露出欣慰的笑容來,想了想,便走到練功房的內室,不多時便捧著一隻刀匣走了出來。

“既然你拜我為師,作為師父,老夫也不能小氣,這柄戚家刀,便贈與你佩用。”

縣衙配發的那柄雁翎刀,實在不堪大用,李秘如今的依仗便是那柄斬胎短刀,他早聽說戚家刀乃是戚家軍為了對付倭刀,而專門研發出來的新一代軍刀,隻有戚家軍才能配備!

據說後世的苗刀便是借鑒了戚家刀的形製,這種刀流線極其流暢,材質堅韌精純,製作極其精良,比之倭刀都不落人後!

李秘也是心頭驚喜,打開刀匣一看,便見得一柄五尺長刀,刀刃微微彎曲,弧度極其漂亮,與倭寇的武士刀形似,隻是刀柄處略有不同,這柄刀的刀柄是直的,而倭刀的刀柄卻是稍稍後彎。

吳惟忠將刀取了出來,叩指一彈,刀刃便如琴弦一般低吟,刀音清越而悠長,足見此寶刀之不俗,便是在傳世的戚家刀之中,也是極其罕見的!

“這刀身用的是極品百煉鋼,而刀刃則用純鋼,刀輕如紙光如水,削鐵如泥斬鬼祟,便是老夫的佩刀,也不過如此罷了...”

李秘早已有些受寵若驚,此時更是驚詫:“這不是師父的佩刀?”

吳惟忠瞥了李秘一眼,朝李秘道:“你這便宜徒弟還真是老實不客氣,學藝也就罷了,連師父的佩刀都想謀奪,師父的佩刀那是當今天子禦賜的,便是送你,你敢要?”

李秘也不由訕訕一笑,然而吳惟忠的神色突然變得有些悲傷,仿佛陷入了不堪回首的回憶之中那般。

“這柄刀乃是故人遺物,這故人也是堂堂正正的大英雄,隻是天妒英才...往事不提也罷,總之,送你這柄刀,就是要讓你記住,老夫教你本事,不是讓你為非作歹,也不求你為國為民上陣殺敵,隻希望你不要辱沒了戚家軍,好好把戚家軍的東西都傳承下去!”

吳惟忠將刀插入紅鯊魚皮的刀鞘之中,而後單手平端,遞到了李秘前麵,李秘趕忙雙手接住。

“師父,既然是故人的刀,徒弟能否知道這位故人的名諱?”

吳惟忠聞言,陷入了沉思之中,過得許久,才搖了搖頭道:“此事也不必再提了,知不知道也已沒了意思...”

李秘也不再多問,這刀是寶刀,必定是成名神器,吳惟忠不說,他難道不會去打聽?

於是李秘便不提這一茬,而是將秋冬的銅牌取了出來,事情也都沒甚麼隱瞞地說了清楚,希望吳惟忠能把秋冬帶著一道去杭州。

吳惟忠其實早知道女兒的事情,隻是不願人前丟醜罷了,如今連這樣的寶刀都贈給了李秘,《七寶瓶》這樣的達摩祖師內功都甘願傳授,李秘對他又是掏心掏肺,還有甚麼可隱瞞?

也不需多想,橫豎隻是小事一樁,吳惟忠自是答應了下來,便抓緊時間,給李秘講起刀法等秘事。

不知不覺,兩人也就聊到了天光大亮,準備收拾一番,踏上杭州之旅,然而此時,那老兵卻來通報,布政使範榮寬大人偕虎子範重賢,登門造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