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元宵怎麼過(1 / 2)

經過了西鄉亭老流氓的據理力爭,造紙作坊的選址從西鄉亭的鹿兒嶺轉移到了西鄉亭村子邊的高地上。而趙啟明的為造紙作坊所畫的圖紙,也在經過幾次修改之後確定下來。

當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好之後,造紙作坊終於破土動工。

對此,內史府很是重視。在開工當天,某位內史丞親臨現場,本意是體現內史府對轄區內民生的重視,也想展現出內史府官員親民的一麵。

可當這位內史丞的官老爺坐著馬車來到現場,卻發現少府已經派出了某位少監到場,正與東鄉侯府的管家和西鄉亭的裏正談笑風生,於是趕緊走下馬車先向那位少監行禮。

由此可見,對於造紙作坊,無論是內史府還是少府,都表現出了極大的重視。

內史府重視造紙作坊,是因為轄區內除了瓷器作坊之外,又多了項引以為豪的政績。而少府重視造紙作坊則更加簡單,因為造紙作坊在表麵上,是屬於陛下的產業。

同樣的,西鄉亭的村民們也重視造紙作坊。

他們無法像內史府或者少府那樣,用親臨現場慰問的方法體現重視,所以青壯勞力都拿起工具去了河邊,開始為造紙作坊修築排水渠道,而婦女們則提著籃子,往工地上送水送飯。

就這樣,造紙作坊的工地,開始了熱火朝天的建設。

轉眼間,已經臨近元宵佳節。

忙著建設的西鄉亭百姓們是顧不上過節的,但趙啟明卻對此很是重視。

因為除夕夜他和細柳下棋守歲,實在是無聊了點。眼看著正月之後,即將回馬場工作,在這個春節即將結束之前,他想真正感受下過年的味道,把元宵佳節過好。

可怎麼才算過好了元宵佳節?

趙啟明/心裏也沒什麼概念,他隻知道這個年代的元宵佳節過的很不好。

不久之前,本朝“漢文帝”首次確定了正月十五為元宵佳節。這也就意味著,相比起春節等傳統節日,元宵佳節的曆史並不算長。而且漢文帝確定了元宵佳節,是因為某種政治目的,所謂的“過節”也不過隻是天子祭天、民間祭祖,與後世的元宵佳節根本毫無相似之處。

如果真要按照這種過法,趙啟明覺得會很無聊。

他覺得元宵佳節最重要的是個“鬧”字。

而所謂的鬧,除了吃元宵之外,更重要的是賞燈。

趙啟明並不喜歡吃元宵,甚至直到現在也對糯米之類的食物敬而遠之。但說起“賞燈”,卻是他從小到大都很喜歡的節日項目。

在公元前,其實並沒有所謂“張燈結彩”的概念。因為首先這個年代沒有紙,自然也就沒有燈籠,其次,“彩綢”這種東西又是富貴人家所用之物,市井百姓根本就買不起。

然而現在出現了“紙”,就等於有了燈籠。而有了燈籠,就有了元宵的氛圍。

趙啟明喜歡元宵的氛圍,所以在過節前三天,他就開始做燈籠。

因為有團扇,侯府裏其實有不少的“篾匠”,讓這些篾匠用絲竹做龍骨,可以巧妙的做出很多種形狀的燈籠雛形。再加上已經有了紙,經過侵染之後成為“紅紙”,貼在燈籠骨架之上,就算是做成了燈籠。

篾匠們的自由發揮,讓這批燈籠的形狀有圓形,也有方形。而趙啟明統一了燈籠的顏色,然後畫上花鳥魚蟲的圖案,讓這些燈籠更具有觀賞性。

侯府裏的下人們很喜歡這些燈籠。尤其是細柳等丫鬟們。元宵節前三天,燈籠還沒掛起來,他們就開始天黑之後拿出來玩,尤其是細柳,已經對燈籠喜歡到癡迷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