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林軒感到奇怪的是,說話的人使用的是中文,其語聲特點與林軒極為相近。
“你在哪裏?”林軒鎮定下來,放慢語速,一字一句地問。
“我在這條路的盡頭。”那聲音的語速也放慢了。
“這條路有盡頭嗎?盡頭還有多遠?”林軒又問。
“遠和近都是相對的,有沒有盡頭也是相對的。”那聲音的回答極富哲理性。
林軒深吸了一口氣,讓自己的心跳、呼吸減慢,整個人都放鬆下來。他隻有極度放鬆的時候,才能發揮第六感,去感知那個人的存在。
“哲理”的特點是無論從哪一個方麵去解釋,該道理都講得通。
如果林軒有一匹戰馬,在山路上奔馳的速度要超過步行五倍;如果有一輛性能極高的越野車,速度要超過步行十倍;如果是一輛直升機或噴氣式戰機,則前進速度為瞬間千米。如此看來,路程遠近隻取決於交通工具,而不是單純的數字。
再者,一條路的盡頭取決於人的目標,如果目標是在腳下,則這條路的盡頭在哪裏都不重要,人在哪裏,哪裏就是盡頭。
“前輩說得很對,受教了。”林軒低聲說。
“真是一個謙虛的東方年輕人。”那聲音讚歎。
林軒繼續說:“前輩身在何處?能不能現身,讓我當麵求教?”
在這個莫名其妙之地遇到使用同種語言的人,讓林軒感到非常欣慰。
“我在第四千五百個雕像後麵,距離你超過一萬公裏,但我們可以采取另外一種方式見麵——”那聲音隻說到一半就消失了。
林軒向上看,石台上的雕像突然一動,由完全凝固的狀態蘇醒過來,之後向下俯視,眼中神采熠熠。
之前林軒第一眼看到第一座雕像時,已經對其逼肖程度大為驚歎。此刻,雕像“複活”似乎是他預料中的事。
“這是……”林軒倒退一步。
“年輕人,不要怕。”那雕像微笑起來。
林軒苦笑:“我不怕,我隻是……我隻是奇怪,你怎麼可能說中文?”
如果把雕像看成是納粹元首,對方能說德語、日語、意大利語、英語、俄語是完全正常的,畢竟在曆史記載中,元首擁有語言方麵的極高天賦,對軸心國、盟軍等各個國家的語言做過專門練習。不過,二戰時德國、中國沒有直接的友誼或敵意,而中文又是如此博大精深(彼時並沒有推行普通話、官話之類的大陸通行語言),東西南北各省都有自己的語言特點,所以很少有外國元首能熟練使用中文。
“我為什麼不能說中文?我已經不是昨日的我,說什麼、做什麼還有區別嗎?”那雕像反問。
納粹元首發動二戰之後,嚴重破壞了地球和平,給全球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一點是永遠不可能獲得寬恕的。所以,無論在書籍上還是現實中,納粹元首永遠遭到全人類的唾棄。
林軒從小獲得的善惡教育中,納粹元首永遠是被分在“邪惡、壞人、罪犯”這一組的。任何一個正義之士,一定要跟這種人劃清界限。但是,這一刻林軒卻清醒地感覺到,那雕像隻有元首的外形,卻不具備元首邪惡的內心。
以他的絕佳身手,當然不會懼怕一個二戰時期的德國人。唯一令他感到不安的是,多年以來外界的傳言最終還是變成了真事——納粹元首並沒有死於柏林之圍中,而是借由其它渠道,早就遁逃至歐洲領土之外。
人類社會中,任何一種傳言都不會是空穴來風。傳言雖離奇,但其中必定存在一部分真相,如果聽者可以剝離表層的謊言,一定能夠獲得真實有效的線索。
此刻,麵對那雕像一般的老男人,林軒禁不住苦笑:“任憑美歐媒體方麵的記者上躥下跳,終究沒有一個人能深入到這個空間裏來尋求真相。不到這裏,又怎麼可能看到二戰元凶?僅憑猜測與想象,然後杜撰出種種關於納粹元首的傳奇故事——豈非是自欺欺人的老把戲?中國古人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才是真理之中的精髓。”
他不知道接下來將發生什麼,因為一個早就脫離了歐洲戰場、二戰餘威、全球戰爭的老男人是不可能給世界帶來任何危害的,彼時的數十萬德意誌軍隊早就死的死、降的降,橫掃歐陸的“德意誌戰車”也已經土崩瓦解,在曆史的瓦礫覆蓋之下作古。所以,退一萬步講,就算納粹餘孽願意重新樹立起元首旗號搞風搞雨,也根本無人響應了。
世界是個大舞台,每一位偉人都是各領風騷的表演者。如果台下的觀眾不買賬了,那就是過氣的明星、過季的時裝、過時的水果……隻配被掃進垃圾箱裏去,納粹元首、日本首相、意大利黨魁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