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虛空小和尚】(1 / 2)

比如在“亂蟠桃大聖偷丹”一回中,孫悟空因王母娘娘沒有安排他入蟠桃盛宴的名單,猴子聽了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攪了蟠桃盛會。等到他吃飽了,喝足了,腦子開始清醒過來:“不好,不好!再過會,請的客來,卻不怪我?一時拿住,怎生是好?不如早回府中睡去也。”

猴子說“不好,不好!”可見他大小還是知道點分寸的,不過這個清醒的意識並沒有讓他堅持多久,很快他又被老君的九轉金丹給吸引住了。吃完了金丹,酒也醒了,他這才再一次清楚地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不好,不好!這場禍,比天還大,若驚動玉帝,性命難存。走,走,走!不如下界為王去也!”這回連齊天府都不敢回了,索性使個隱身法,偷偷從西天門溜了出去。

猴子兩次搗蛋,兩次道聲“不好”,顯然,他是知道自己犯了錯的,知道這些事不該去做,可每次癮頭一上來,這手腳就像脫了線的魚鉤一樣,不聽使喚了。可見,意誌力不是什麼時候都管用的,有時候理性遠沒有感性來得直接。

再舉一個例子。在“大鬧五莊觀”一回中,猴子等人因偷吃人參果被清風、明月發現。當二童子責罵他們是“做賊都不忘撒謊”的小人時,孫悟空此時的反應是:

“恨得個大聖鋼牙咬響,火眼睜圓,把條金箍棒揝了又揝,忍了又忍道:“這童子這樣可惡,隻說當麵打人也罷,受他些氣兒,等我送他一個絕後計,教他大家都吃不成!”好行者,把腦後的毫毛拔了一根,吹口仙氣,叫:“變!”變做個假行者,跟定唐僧,陪著悟能、悟淨,忍受著道童嚷罵。他的真身出一個神,縱雲頭跳將起去,徑到人參園裏,掣金箍棒往樹上乒乓一下,又使個推山移嶺的神力,把樹一推推倒。可憐葉落椏開根出土,道人斷絕草還丹!那大聖推倒樹,卻在枝兒上尋果子,那裏得有半個?原來這寶貝遇金而落,他的棒刃頭卻是金裹之物,況鐵又是五金之類,所以敲著就振下來,既下來,又遇土而入,因此上邊再沒一個果子。他道:“好,好,好!大家散火!”

孫悟空把“金箍棒揝了又揝,忍了又忍”,這是在幹什麼?顯然是內心的矛盾發起了鬥爭。

一方麵,理性告訴他:衝動是魔鬼,這時候不能衝動,忍一忍,什麼都過去了。一方麵,感性又很強烈地驅動著他往另外一個方向思考:禮而不往非君子,誰有拳頭誰是爹,得回我定要給你點colorseesee。

為了遭人挨罵這點小事,竟然把人家的人參果樹給弄了個底朝天。

毀樹的那一刻,他的心情還很暢快:“好,好,好!大家散夥!”可是,真的想散夥嗎?又不是了。

回過頭來還得找人救樹。

孫悟空怒推人參果樹的案例充分表明了一件事情:這是一個性格毛糙的人,喜歡動不動就發火,菩提當年斷定他“這一去,定生不良”,估計很大原因就是在此。

觀音給他戴上一頂緊箍兒,表麵上是在讓他聽唐僧的話,約束於他,實際上卻是在幫助他一步步改掉那些壞毛病。所以,才會留下這樣的話:“你這猴子!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係你,你又誑上欺天,知甚好歹!再似從前撞出禍來,有誰收管?須是得這個魔頭(指緊箍),你才肯入我瑜伽之門路哩!”

“你要是連思想品德都不及格,怎麼讓你繼續在佛學院深造呢?”

有了緊箍咒這個東西,就等於無形之中給他勒了根褲腰帶,幫助他時刻提醒自己:就算唐僧人不在身邊,那也是不能隨便衝動的。

打倒仙樹之後,孫悟空很快從怒氣中回到了現實:完了,闖大禍了,趕緊想個法子溜走吧,不然師父知道又要念緊箍咒了。

溜走的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了反思:下次再不能逞這一時之快了!

緊箍咒看上去每次被念的時間好像很“不合時宜”,其實卻是大大的適宜。從長期的角度來講,緊箍咒發揮的作用還是比較積極的,消極作用並不明顯。

因為緊箍咒最終要實現的是孫悟空對自我的控製,而不是變相的折磨。唐僧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借緊箍咒置孫悟空於死地。到了西天之後,緊箍兒自動從猴子的頭上消失了。因此,緊箍的存在與否,主要還是從引導孫悟空的思想改造進行著眼的。

另外,孫悟空的這個緊箍兒還具有象征性的意義。

緊箍咒就像一麵社會的鏡子,更多地傳達著來自世俗方麵的各種壓力和束縛。而孫悟空所要表達的,正是出自對這些世俗觀念的逍遙和從容。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於佛祖定下的規矩,孫悟空往往采取的都是先疑後信的態度。

比如在七十七回中,孫悟空對佛祖的取經事宜有點弄不明白,明明隻是要到西天取得經書,再把經書送到大唐。簡簡單單的一件事,如來卻要規定隻能一步一步走著去。對於這樣的任務,孫悟空不禁犯起了嘀咕:“這都是我佛如來坐在那極樂之境,沒得事幹,弄了那三藏之經!若果有心勸善,理當送上東土,卻不是個萬古流傳?隻是舍不得送去,卻教我等來取。”懷疑如來其實舍不得把經書送到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