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地理位置】(1 / 2)

“迷途的和尚要師度”。唐僧之所以會在流沙河落下一個心結,還和流沙河的地理位置十分有關。

這個流沙河到底在什麼位置呢?

下一回的四聖莊正好為我們揭開了這一謎題。

唐僧自從收了沙僧之後,跳出了性海流沙,渾無掛礙,徑投大路西來。正走處,不覺前麵出現了一座莊院,於是師徒四人就朝菩薩顯化的賈家下馬投宿去來。喝了茶,吃了齋,唐僧向主人啟手道:“老菩薩,高姓?貴地是甚地名?”婦人(黎山老母)道:“此間乃西牛賀洲之地……”

這時候,西牛賀洲的地理名字才第一次納入師徒四人的耳朵裏。

黎山老母告訴唐僧,你們師徒四人已齊,終於可以進入西牛賀洲的境界了。

大唐在南贍部洲,雷音寺在西牛賀洲。

如來曾說:“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隻因糊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黎山老母的現身說法,正是在告訴唐僧四眾:你們終於可以四人齊心,脫離那貪淫樂禍,多殺多爭的“是非惡海”了。

《西遊記》把南贍部洲稱之為“是非惡海”,又把唐僧過了流沙河,稱之為“跳出了性海”。這其實是在說明一個人的兩種境界。

一個人能不能達到靈山是一個境界,而能不能跨出踏往靈山的路程也是一個境界。雖然對取經團隊來說,西行之路還很遙遠,但畢竟是勇敢地跨出第一步了。

這個流沙河,名為是“河”,其實是“海”。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來看看原文對流沙河的描述。

四人正行處,隻見一道大水狂瀾,渾波湧浪。三藏在馬上忙呼道:“徒弟,你看那前邊水勢寬闊,怎不見船隻行走,我們從那裏過去?”八戒見了道:“果是狂瀾,無舟可渡。”

那行者跳在空中,用手搭涼篷而看,他也心驚道:“師父啊,真個是難,真個是難!這條河若論老孫去嗬,隻消把腰兒扭一扭,就過去了;若師父,誠千分難渡,萬載難行。”三藏道:“我這裏一望無邊,端的有多少寬闊?”行者道:“徑過有八百裏遠近。”

八戒驚訝道:“哥哥怎的定得個遠近之數?”行者道:“不瞞賢弟說,老孫這雙眼,白日裏常看得千裏路上的吉凶。卻才在空中看出:此河上下不知多遠,但隻見這徑過足有八百裏。”長老憂嗟煩惱,兜回馬,忽見岸上有一通石碑。三眾齊來看時,見上有三個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雲:“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

八百裏流沙河。一條河居然能寬到八百裏?這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有點寬過頭了。八百裏的寬度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

以台灣島為例。台灣海峽的平均寬度是150公裏,也就是300裏,島的南北全長是386公裏,也不過772裏。這丫丫的流沙河居然是台灣海峽的2倍之多,比台灣島的南北長度還寬。

這哪裏是什麼河,分明就是海的寬度。

《西遊記》的第一回早就為我們說明了這個地理位置的實際含義。

當年猴王還未出道的時候,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於南贍部洲,串長城,遊小縣,不覺**年餘。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著海外必有神仙,獨自個依前作筏,又飄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

來到了方寸山,菩提祖師又問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說個鄉貫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祖師喝令:“趕出去!他本是個撒詐搗虛之徒,那裏修甚麼道果!”猴王慌忙磕頭不住道:“弟子是老實之言,決無虛詐。”祖師道:“你既老實,怎麼說東勝神洲?那去處到我這裏,隔兩重大海,一座南贍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頭道:“弟子飄洋過海,登界遊方,有十數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

菩提祖師說的很清楚:南贍部洲和西牛賀洲之間隔著一條茫茫大海。既然是海,就不是一般人能過得了的界限。

從淺裏說,這個流沙河是南贍部洲和西牛賀洲的分界點;往深裏說,這實是在指一個人前後“性海”的兩種不同境界啊。

唐僧終於過了流沙河。過去的時候不是坐船過去的,而是坐著九個骷髏過去的。

沙僧皈依之後,即將頸項下掛的骷髏取下,用索子結作九宮,卻把一個葫蘆安在當中,請唐三藏登此法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