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清晨遐思(1 / 2)

出生貧困磨難多,

人生路上多坎坷;

幾多好人伸援手,

轉危為安話蹉跎。

時間推移到1986年8月10日。這天早晨,晨霧濃重,濃重的讓人喘不過氣來,就象天上撒下了一個大網似的,把整個宇宙籠罩在霧的海洋裏。

當王子鵬醒來的時候,牆上的掛鍾已是清晨5點。他翻身下地,穿上衣服急匆匆往房西頭人參園裏走,這個人參園雖說隻有5簾人參,但對他來講,是他的命根子,也是他用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傾注的結晶。因此他每夜總得起來3次5次的。

王子鵬今年42歲,他1.7米的個頭,五管端正,麵目清秀,平易近人,全身上下透出一股精明強幹的氣質。

說起這個小小的人參園子,還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那是在1984年秋天,二道江鄉政府大力號召全鄉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根據材料上的經驗介紹,集安市有的農民把人參從山上移植到田地裏栽培,並獲得了高產。為此,王子鵬在這方麵動了心。他想:雖然自己以前沒有栽種過人參,但有經驗可借鑒,為何就不能在自己的農田地裏試載呢?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家裏的兩位老人,他們都不讚成,也不同意。尤其是養父那洪山在桃源村的人參場幹過,天天和人參打交道,知道人參是既嬌貴又容易得病的一種名貴藥材。沒有過硬的技術和最好的腐殖土那都是不能成功的。首先,他第一個反對。那洪山,79歲,身高1.83米,長臉,為人忠厚。他說:

“孩子,算了吧,咱們大隊以前興辦的人參場,土質又好,還有兩個技術員,人參的成活率僅有百分之30到40,一年下來,要賠很多錢,沒用幾年,參場都賠黃了。你想在咱家房西頭那塊25度的山坡上栽人參,一是土質不行,二是技術不行,三是資金不行,準得賠個底朝天。”

子鵬管養父叫大爺,他說:

“大爺,您老人家不也是在人參場裏幹過嗎?您隔三差五來看上一眼,準保能行。”

大爺接過話茬說:

“我可沒那兩下子,你快趁早拉倒吧。”

母親在一旁插話說:

“子鵬,你就別呈強好勝了,你看咱們大隊的人參場,還不是幹一次賠一次,這你是知道的。再說,你要技術沒技術,要錢沒錢,再加上咱這塊黃土摻石子的地,別說栽人參,就是種玉米,畝產才200多斤。聽你大爺的,沒錯。”子鵬說:

“娘,你就讓我試試吧。我不想多載,我想栽5塊簾子的就行。人參栽子用2年生的,20斤就夠。咱家沒有錢我去貸款,鄉政府和村裏都能支持。不管賠與掙,我都要試一試,咱還能這麼窮一輩子嗎?”

他說到這裏,兩位老人也隻好說:

“兒大不由爺,你就讓他瞎折騰吧。”

至此,他下定了在自家房西頭黃土攙石子的地裏栽人參的決心。

說幹就幹,他首先在鄉政府財政所貸款500元。作為人參種栽款,然後回來整理土地。人參栽在這樣的黃土地上肯定不行。怎麼辦?他去供銷社買回來一個大鐵篩子,把黃土用尖鎬一鎬一鎬的刨起來大約有一尺多深。用篩子一鍬一鍬的篩出來,細土留下,把大小石頭用扁擔、土藍,一挑一挑的挑走。又去山上用參鎬刨腐殖土,又一車一車的用牛車拉回來,共拉回腐殖土50多車,均勻的和黃土攪拌在一起;又把自家豬圈糞腐熟後打碎過篩子,揚在地麵上有10公分厚,再把殺蟲劑兌水用噴霧器均勻的噴灑在地麵上;然後用參鎬再刨一遍,打起了5個10米長、1.2米寬的人參床。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完了,接下來是去本鄉的樣子溝村買了20斤2年生的人參栽子。大的有筷子粗,小的8號線差不多。回家後,分出一、二、三等,用一天的時間栽上了日想夜盼的5簾子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