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七章蘇西的早晨(1 / 2)

蘇西鄉是湘南地區最閉塞的地區。向南與陳州接壤,向西與雍州相鄰,東臨江西地界,北接縣城春山。

全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四條路,都是泥沙路,石拱橋。

路上寬容一車通過,路麵坑窪不平,除了拖拉機,其他交通工具,隻能望路興歎。

蘇西鄉與春山縣城相隔五十多裏,而且全是山路。

蘇西鄉是春山縣最後沒通電的鄉。沒通上電,除了施工困難,還有蘇西鄉的財力不敢承受之重。據電力部門測算,單是架設電杆一項,基本就可耗空蘇西鄉三年的全部財政收入。

鄉政府坐落在一條極目遼闊的隴上,由幾棟五十年代的建築組成。紅磚紅瓦,樹影疏離。隴中一條小溪,常年清流不息。小溪上架一座石拱橋,連接鄉政府唯一的一條通往山外的石子路。

小溪邊有一棟低矮的青磚建築,是縣供銷社的代銷點。

石拱橋過來,一塊草坪大約有三五畝地寬。草坪的周邊,種著白楊,間隔著幾株苦楝樹。草坪靠山邊,憑空砌一道三米高的高台。高台上,又是一塊小坪。布局著兩個幾何形花壇。花壇裏生長著茂盛的月季,花壇邊,高大的玉蘭花樹,翠綠如油。

沿著小坪,是一棟三層紅磚樓,長約百米,氣勢恢弘。此處便是蘇西鄉行政中心。主樓左邊是禮堂,能坐千人,門頭上和兩邊還刻著偉大導師的訓導。右邊是鄉政府的食堂,食堂樓上是鄉財政所。

一根竹管,從山壁山延伸下來。竹管裏流著從山上接下來的泉水,叮叮當當的注入老王的水缸。水缸滿了,就從缸邊溢出來,在地上彙流成一條小溪,流回到門前的小溪裏去。

我的宿舍在禮堂的後邊,一棟單獨的兩層小樓。樓板是木的,走起來吱吱呀呀作響。

鄉政府左邊半裏地,是鄉中學,右邊半裏地,是村小學。

除了這些,整個鄉政府周圍,再也看不到一戶人家。石橋邊的供銷社代銷點裏,買些廉價的香煙火柴和肥皂,最大的買賣就是煤油和蠟燭。兼營一些布匹,以白布和紅布兩色為主。

代銷點裏還有一個營生,就是經營化肥和尿素。賣東西是個五十多歲的老婦人,滿臉的皺褶,卻喜歡穿得大紅大綠。她走路喜歡扭著水桶一樣的腰,說話故意咬著普通話的尾巴,這些讓鄉民們很不恥。

這些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代銷點裏,有著除食堂以外的唯一的人間煙火。

有人告訴我說,老婦人的老公原來是供銷社的一個主任。蘇西鄉的代銷點裏原來還有一個麵相姣好的女銷貨員。老婦人的老公在某個夜裏摸到了女售貨員的床上,老婦人大怒,拿著菜刀追了半條隴。結果把老公和女售貨員追得無影無蹤,從此就失去了消息。

代銷點旁邊有間小屋,是鄉郵政所。郵政所裏隻有一個老得快走不動路的老郵政員,每三天收發一次縣城發來的報刊雜誌和信件。

諸如此類,這些就是蘇西鄉的全部,簡單、簡樸。

我的宿舍下邊有一條小路,蜿蜒著伸向山裏。打開窗戶,我就能看到巍峨的大山和小路上蜿蜒的人。

山裏沒電,睡得早。這個習慣讓我習慣了很久。

睡得早,起得就早。每日天剛泛白,我窗戶下的小路上就開始有著咭咭噥噥的聲音。

推窗一看,鄉民們或牽著牛,或荷著鋤,輕聲說著天氣,慢條斯理地去做一天的營生。

看到我,都會抬起頭打著招呼。

鄉民過後,就是鄉中學走讀的學生,帶著一罐飯,一路打鬧著,早起去上學。

最後來的就是一群嘰嘰喳喳的小學生,他們看到我,都會尖笑著朝我拍手。有頑皮的小子還會衝著我的窗戶,掏出小家夥快活的撒泡尿。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依在窗戶邊,微笑著看他們如同鳥兒一樣的歡暢。

小路上人靜了,我就會洗臉漱口,有時候我會打開煤油爐,煮一碗麵條做早餐。更多的時候我是空著肚子去辦公室,等著中午食堂老王開飯的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