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十四年,大軍出動,入草原,遠赴西域。
以劉寶平為前鋒部隊,大周王朝正式開啟統合草原,征戰西域的戰爭。
糧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涼州,再由涼州轉運。
淩長安總領這場戰役後勤,成為關鍵人物。
這一年,遠在南邊的德親王蕭元嘉,終於和南疆王淩長治見麵。
兩個時代的人,隔著輩分的兩代人,在同一個大時代浪潮下見麵。
見麵的過程友好愉快,雙方相談甚歡。
蕭元嘉行晚輩禮,絕無半點囂張跋扈。
淩長治也是客客氣氣,遙想當年,半句不提南疆。
這是一次沒有任何實質內容的見麵,卻又是曆史性的會麵。必定會被記載在史書中,被後人各種揣測。
自此,南疆多了一些大周人,他們都是讀書人。
他們來到南疆,作為遊學的最後一個地點,參觀訪談,甚至是深入了解。
這些讀書人,用手中的筆,記錄南疆所見所聞。
蕭元嘉出資,將學子們的遊學見識,集結成冊,就有了《南疆見聞》這本書的麵世,並廣受歡迎。
第一次,南疆在大周人麵前,正式揭開了神秘的麵紗。
吃人,那都是以訛傳訛。
但,南疆密林深處,的確有吃人部落。他們原始野蠻,不曾進化。
而……
淩長治治下的南疆,除了偏僻了些,同大周並無多大區別。
大家同文同種,說著各地的方言,彼此又用官話交流。
一樣的文字,一樣的書寫,一樣的學堂……
被征服的土著部落,部落孩子都在學堂內讀書,學習著我們的文字語言,成為淩長治順利統治叢林部落的紐帶。
這是一個富庶之地,很多地方還沒有開發。
物資極度豐富,此地大有可為。
難怪,南邊的商賈,這些年都紛紛往南疆跑。
隻要能活著回來,就能發財。
《南疆見聞》出版半年後,又加印了三次。
同時,掀起了一股南疆淘金熱。
北方的商賈,他們紛紛組隊南下。
他們學著少府的模式,招募退伍兵,尤其是熟悉南邊氣候飲食的退伍兵,帶上物資南下。
指望著這一趟發財。
去南疆,有兩條路。
一條是海路,沿海碼頭,一個月一趟船,下南疆。由海軍護航,不用擔心遭遇海盜之類的意外。
一條路是陸路,一路南下,到達南疆都護府。
在都護府辦好出關手續,穿過城牆,正式進入南疆。
新開的官道,足夠寬敞,但蜿蜒曲折,翻山越嶺。
路途兩岸,每隔三四十裏路,就有一個休息站,供沿途客商休息吃飯喝水。
一路往東南方向,穿山越嶺,途徑數個部落,順便收購土特產,或是買賣貨物。
等到達平洲城的時候,這些商隊已經賺了一筆。
當然……
真正的利潤大頭,還是在平洲城。
這裏才是整個南疆的物資轉運中心,也是南疆的金融中心,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
可以看見一車一車的糧食,綿延不絕,從早搬到晚上,像是不值錢一樣,搬運上船。
一艘艘巨輪,拉著滿倉的糧食,揚帆起航,北上大周。
還有百年古樹,甚至是千年巨木,被拉上船,同樣是北上大周。
象牙,玉石,草藥……
各種物資,每天都在源源不斷的運往平洲城,又從平洲城運往大周。
平洲城更加繁華,比起幾年前,城池擴大了兩倍還要多。
更多的人口來往,更多的人口長期在此居住,甚至將家安在了這裏。
王府每年收入大量的稅收,養更多的官員,更多的兵馬,建造更多的船隻,創造更多的利潤。
街麵上,不僅有很多商人,很多身份不明的流浪者,還有很多穿著書生袍的讀書人。
他們慷慨激昂,直抒胸臆。
他們討論的話題天馬行空。
他們當中,有本地讀書人,也有從大周遠道而來的讀書人。
他們爭論,抗辯,激動的時候甚至動手互相毆鬥。
誰都無法說服誰。
大周是天朝上國,南疆麵積雖大,卻是實實在在的土包子。
土包子就該主動回歸天朝上國,稱臣納貢,成為大周治下,成為大周版圖中最南端的一顆明星。
當地讀書人自然不願意。
能獨立,誰樂意依附。
想讓南疆主動歸順,那是做夢。
南疆是獨立的王國,遲早有一天,淩長治喲建國,要稱帝。
而且這種呼聲越來越強烈。
讀書人強烈要求淩長治,給南疆的百姓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
他們要建國,要國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