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年九月初一,黃道吉日。秋高氣爽,使得人們心情特別舒暢。
對於上海縣這個小地方來說,今天是個大日子,市舶提舉司要設立了。這樣上海縣的地位直接躍升到與廣州,泉州一般,成為了通商口岸。
開埠,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嘉靖下旨在上海設立市舶提舉司後,許許多多的官員上書,奏請皇帝三思。擺出來的道理無非就是太祖爺的祖訓,讓嘉靖要遵守祖製。
甚至還有兩個老古董在宮門外跪柬,要是嘉靖不收回旨意就不起。大熱天的,跪到暈了過去,被錦衣衛抬出了午門。
嘉靖自是不理他們,再由內閣發聲支持,才壓下了反對的聲音。
朱恒在《上海日報》上用筆名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名為《祖宗製度與時代變遷不相違》的策論。闡述了:
“若太祖今尚在,見大明之強盛,必願開埠以顯國之威嚴。今距洪武已三甲子,時代之發展,需太祖之子孫審時度勢,矯枉過正,與時俱進。若開埠之策可增大明之力,則陛下之英明,祖宗之福也。”
此文一出,輿論導向再次傾向嘉靖,認為嘉靖有眼光有魄力的英明皇帝。其實百姓哪裏懂,無非是人為的導向罷了。
明朝發展至今,商業發展迅速。士族大戶都不再守著田地,紛紛經商,積累了大量資本。開埠通商符合民間資本的需求。才會在民間有如此統一的聲音發出。
朱恒知道,資本主義萌芽在大明早就出現,已經成為一個利益團體,今後在大明朝必將發出自己的呼聲。何為大勢?民之所願。自己隻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
巳時已到,市舶提舉司大門前。
魏國公徐鵬舉,鬆江知府何鼇,市舶提舉司提舉黃錦,上海知縣朱恒並排而站,在案前準備舉行開埠儀式。
此時黃浦江上莊嚴的喇叭嗩呐聲起,緊接著鑼鼓聲,管樂交相輝映。地平線上隱隱有船影露出。
樂聲打斷了正要開始的儀式,所有人眺望遠處,想弄明白是什麼事。
很快兩艘福船靠岸,一名太監迅速跳上岸,跑著喊:“最大的官是誰?天子駕到,趕快準備迎接!”
緊接著皇宮禁衛紛紛上岸,驅散人群,開始警戒。另一艘福船上的太監們熟練地拿出紅毯在地上鋪了開來。
江麵上,漸漸地能看清楚一條寶船緩緩駛來,船頭象征著皇帝的龍旗徐徐飄揚,莊嚴威武。
魏國公帶著眾多官吏快速跑到碼頭邊等候。不一會,寶船靠岸,禁衛下船排著整齊的隊列。第一個下船的居然是陸炳,隻見他快速跑向朱恒,迎接他的是當頭一拳。
朱恒恨恨地低聲說:“也不知道給我個信兒。”
陸炳無奈地回答:“陛下不讓啊。”
終於,穿著龍袍的嘉靖在儀仗的簇擁下登岸。現場所有人跪拜:“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