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抓取公關部(1 / 2)

一個企業的誕生和發展離不開無數的文件,事實上它本身就是由人和精神組合起來的形態。依靠職員來運作,靠文件來表達精神。簽訂的合同、會議記錄、工資報表、乃至職員的加薪申請都能看出這家企業的狀態來。越冗雜說明規模越大,有時候檔案室能占掉半間大廳的麵積。

但也並非是越多越好,過於沉重的文件有時候反映了機構的經營繁複和尾大不掉。唐允的大學時期有一門選修課叫做“企業生態”,當然內容不是關於保護環境的。而是教授學生如何合理的從片麵細節中分析企業活力,在投資的時候可能會用得上。

當然那門課上的人很少,畢竟在一所二流的大學裏不是很多人都會進入投資行業。那位經濟學的教授也就格外挫敗,某次在點名人數半數沒來的情況下上了一堂課,內容她記憶猶新。教授拿出來兩張紙,一張上麵寫著666*777=517482,一張紙上寫著運算過程,墨跡鋪滿了整張紙。教授推了下眼鏡,然後說假如這是兩家企業的文件彙總,那麼哪一家現在的經營狀態更好。a還是b?

a還是b,在場的二十個人舉手表決。五個人選直接答案的a,十五個人選運算過程的b。唐允也在後者之列,因為堅信“有始必有終”,企業文化必須是完整的才有經營活力。答案是否定的,教授哢哢將b撕掉,說得不到結果,過程就毫無意義。

——所以有直接答案的那個才是最好的。不管怎麼運作,不管計算出什麼鳥蛋,都必須有直接清晰地目標和計劃,能盈利。正如鄧小平說的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誰管那隻貓是不是985大學的精英?

唐允把檔案科紛紛掀開,滿屋子都是脆白色的紙張,因為長期不接觸空氣微微泛黃,上麵用不均勻的墨色打印著條款和姓名欄。那時候打印技術也不太成熟,一台打印機幾千塊,隻有有條件的人才用得起。而且耗電量驚人,一工作起來滿室噪音。03年有個大學生在自己寢室創業兼職打印服務,後來因為擾民差點被室友手刃。後來那個人成了本市很有名的青年企業家,唐允還在訪談雜誌上看到過他。

看來英雄的誕生都是伴隨著厭惡啊。或者說要想崛起,首先就得忍受別人的白眼。她皺著眉,墨水的味道格外難聞,但還是挨個看下去。試圖從其中尋找出任何有關於唐家工廠的線索來。

記憶沒那麼可靠,但憑她能模糊回憶起的場景也能知道自己工廠規模不小,父親曾經牽著她的手到車間去玩過,那裏麵有一人多高的熔爐,產出的應該是鋼鐵之類的成品。就算不知道十幾年前的鋼鐵價格如何,那種規模無論如何也不像是連年虧損的狀態。光是工人就有一百多個,叔叔阿姨還會給她掏糖吃。她的童年就住在嶄新的樓房裏,而那個時候新建小區還很少,如果不是家庭富裕不會特地去購買房產、

規模不小的鋼鐵廠,收購的時候怎麼會沒有任何明麵上的手續和文件?

她有點慌,檔案翻到了02年甚至是03年,都沒有任何記錄。她唯獨對於時間記得很清楚,那時候自己八歲,工廠的記憶才逐漸開始消失。說明那個時候已經因為某些緣故破產了,從秋季開始父親不斷地試圖尋找門路來緩解危機,他們從房子裏搬出來到城中村,然後經過了一個冬天...

次年她成了孤兒。

是誰剝奪了這段記憶?那家工廠她甚至還去看過,據說邵氏收購後經營不善,因為虧損的關係又拋售給了其他人。十年間換了三任老板,現在已經改成了石灰廠。原則上已經和邵家、和她也沒有任何關係了。

誰是這件事的直接推手?

邵力學現在躺在手術台上,沒辦法直接回答她的問題。倪正聲把整個鍋都扔給邵氏和邵力學,偌大一個公司。居然一個知情者都沒有。

事情已經過去了十四年,早就物是人非了。當時的執行者可能早就換了一撥人。要麼就不在原職位,被下放到其他閑職去養老了。她盯著那張2000年的人事變動表,邵氏在95年左右才上市,5年的時間還不夠完善起一家完整的公司來。人事部企劃部什麼的統統都沒有,隻有三個部門。財務、執行和統籌。

財務負責錢款支出,執行部就是業務部和人事部、技術部的總和。統籌可能就是大股東的位置,那時候還沒那麼多複雜的高層管理者和拿著百分之二三股份的股東,一個人手裏握著10%都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