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個漁網,我們的消耗相當大。幾乎沒有獨立自主的食物來源,完全是吃以前的老本。那邊的人也一樣,編繩子而已,除了磨手指頭意外幾乎沒有其他消耗。全員開始努力工作效率奇高,但是相對應的,工錢也不少。
但是我相信,這些消耗都是值得的。靠著大海,隻要有漁網,我們的收獲會是以前的十幾倍。
有了船和漁網,接下來就是捕魚了。
當然,捕魚也需要方法。以前的人有了漁網之後,會找到一片有魚的地方,撒網捕撈。那樣不但慢,而且費事,對於技術和經驗的要求非常高。不過後來人類的懶惰致使人類發明出了一種全新的捕撈方法,那就是地籠。
了解地籠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懶人的捕魚方法。懶到你隻需要把地籠扔到一個魚群出沒的位置,然後就可以走了。幾個小時之後回去查看,肯定有不少魚。
地籠難做嗎?其實倒也沒什麼太高的技術要求,說白了就是把漁網弄成一個圓筒的樣子,從魚的視角來看就是一個悠長的隧道。隧道的入口弄成漏鬥的形狀,外大內小。
魚這種生物,其實跟耗子差不多,喜歡溜邊鑽洞。看到這樣一個漏鬥形狀的漁網,都會選擇鑽一下子。
進去了之後就出不來了,首先漁網組成的那個隧道相對於魚的提醒來說有點細,轉身困難。
其次就是那個漏鬥,因為魚是長鱗片的,而且都是順著一個方向生長。進來的時候鱗片順著還沒感覺,但是出去的時候那個細小的口刮鱗,基本就逃不出去了。
說上去非常簡單的地籠,有人可能覺得沒什麼特殊的。
有這種想法的人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就是這種地籠,現在在很多地方都已經被明令禁止了。就是因為太厲害,上世紀的時候,很多水庫被人承包之後就開始大片的撒這種地籠。
他們還是三維立體的撒,上層小魚用密網,中層中魚用普通網,下層大魚用那種纏了鋼絲的大網。
上中下堪稱海陸空三維立體打擊,在水麵裏麵組成迷魂陣。
有了這個迷魂陣,那就是魚的末日了。什麼電魚、炸魚之類的都是小意思。這是兜底一鍋端的節奏,大到接近一米長的鯉魚,小到剛剛放進去的蘿莉魚苗,有多少抓多少,一個都跑不了。
甚至用不上一個月,本來還是生機勃勃一片的水域就徹底變成一潭死水了。而且在當時完全合法,還不像電魚、炸魚那樣動靜大。
最厲害的就是地籠,當然差一些的還有別的,比如螃蟹籠子。
什麼是螃蟹籠子呢,這玩意跟地籠其實是一個原理,都是弄一個進去容易出來難的容器。不同的是螃蟹籠子不能用繩子,的用竹子編製,如果沒有竹子,用木頭理論上也可以。
我們就用細柳條和草繩編製了三個,全當實驗了。
以上兩個呢,還都是用來抓中等型號的魚,再大的魚地籠不是不能抓,理論上隻要把地籠體積擴大,多大的魚他都跑不了。但是這裏就有個材料強度的問題了,我們的網那都是自己編的繩子,泡在水裏時間長了,真不一定能跟那些大型海魚較勁。
想要抓大型海魚,我倒是知道一種叫做滾鉤的東西,不過那就需要鋼鐵的魚鉤了。現在我們還沒發展但冶鐵的那一步,所以這個想法隻能暫時作罷了。
當然,有了地籠和螃蟹籠子,這就已經足夠了。
休息了一晚上之後,我們第二天就開始起航下網了。
這一次隻有我和王強上船出海,一來我倆水性都很好,就算出了什麼意外,也能遊回來。
二來這小木筏載荷有限,之前測試了一下,總共就能裝三百公斤的東西。真要上來仨人,那也就不用裝別的了。
就這樣,我倆帶著地籠和剛剛編出來的三個螃蟹籠子,劃著小木筏就出海了。
一人一個船槳,左右滑動。這個時候的海浪不是很大,我們劃得還算平穩。小木筏漸漸離開了岸邊,我們劃出了大概三公裏的位置,也就是靠近沉船那邊。
之前來這裏查看的時候,我就注意過這裏的魚群分布情況。
可能是海裏的魚群都是圍觀黨,看到這裏多出來這麼個沉船,都好奇的過來圍觀了。所以這一片當真聚集了不少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