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1 / 3)

夜色已深,伍柯博卻依然在辦公室裏忙碌著,雖然距離賀歲檔還有三個多月的時間,但是《墨攻》上映前的準備工作卻早已經開始了。

正在看著公司宣傳部門送上來的方案,突然電話鈴聲響起,吳珂博連忙抓起電話。

“是!我知道了,陳總放心,好!就這樣!”

隻不到一分鍾的時間,吳珂博便放下了電話,看著手中關於《墨攻》的宣傳計劃,深深的歎了口氣,麵上滿是疲憊之色。

按說橙天娛樂如今發展的也算不錯,因為當初成功撬來了王菁華,讓公司旗下的明星陣容十分龐大。

這兩年推出的作品,票房成績也算不俗,可是,吳珂博並不滿足,特別是有1+1公司這麼明顯的一個參照,相互比較之下,吳珂博沒心灰意冷,就算是意誌堅定了。

特別是去年那部集合了程龍,李連潔,李兵兵,再加上好萊塢製作團隊的《功夫之王》,可是被吳珂博寄予了厚望,結果~~~~

唉~~~~~~

吳珂博原本想要打造一部奇幻經典,結果弄出來的影片,觀眾卻並不買賬,上映之後,批評聲不斷,更被人說成是大雜燴。

其實真的要說心裏話,《功夫之王》這個故事的設定還是不錯的,隻可惜,主創的心都太大了,又想征服國內市場,還想要討好歐美的觀眾,結果被弄得亂七八糟。

影片集合了李連潔和程龍兩大功夫巨星,原想著這樣肯定能吸引觀眾的眼球,結果兩個人之間的大熒幕首次對決,感覺就像關公戰秦瓊,這可不是誇獎,而是諷刺。

對《功夫之王》的詬病,最集中的就在於片中對中國文化符號的異化上,美猴王大鬧蟠桃會的故事,跟少林寺默僧、耍醉拳的遊俠、扔飛鏢的小姑娘雜糅在了一起,再以一個美國青年的經曆勾連在一起,並且通過金箍棒的傳說,搞成了決戰紫金之巔的大雜燴,未免讓中國觀眾們覺得牛頭不對馬嘴。

可吳珂博始終都認為,《功夫之王》對中國文化的異化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這畢竟是一部主要說英語的電影,是拍給歐美觀眾看的,國內的票房隻不過是此片票房的附加值而已,吳珂博的目標觀眾群本就不在於此。

對不熟悉中國文化的歐美觀眾來說,能夠將本片納入他們的視野,這才是最重要的,首先得讓他們知道有美猴王、金箍棒這些文化元素,然後才能在此基礎上提升他們的認識。

有觀眾認為玉皇大帝操一口流利的英文很別扭,可《木乃伊》裏的古埃及祭司不也說英文嗎?

《特洛伊》裏的古希臘貴族不也說英文?

《決戰中的較量》裏的蘇聯紅.軍戰士不也說英文?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世界影壇是好萊塢一手遮天的,中國電影人想要輸出自己的文化,就必須以一種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接近他們,一步步深化,才能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

在吳珂博原本的計劃裏,《功夫之王》隻是第一步,先讓歐美觀眾們熟悉這些中國的文化符號,引發他們的興趣,以後再來真的。

如果單純的從這個角度上看,《功夫之王》無疑是成功的,要知道,某些國家為了輸出自己的文化英雄符號不惜大撒美金,而歐美觀眾看《功夫之王》還是要自掏腰包的。

既能掙錢,還能宣傳自己的文化,這本身就已經證明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吸引力。

而且,在《功夫之王》中美猴王、默僧、醉仙這些人物形象固然與傳統中華文化中的既有概念有些出入,但在性質上還是光明正大的,他們全都是正義、善良的,代表著真、善、美的力量。

《功夫之王》塑造了一個另類的美猴王,不過再怎麼說,這美猴王還是個銀幕英雄的符號,是千裏迢迢穿梭“無門之門”過來的美國青年的精神偶像,對一個美國觀眾來說,美猴王跟蝙蝠俠、超人、蜘蛛俠們的作用無甚二致,所以,在大的方向上,《功夫之王》是弘揚了中華文化,提升了我們民族的銀幕文化形象的。

再者,別看國內那麼多人跳出來指責《功夫之王》,可不見得自己就比人家理解美猴王更透徹。

這年頭,還有幾個人去認認真真的讀吳承恩的原文?

猴神的形象本就是源自印度神話的影響,孫悟空的前身據說就是哈奴曼或者無支祁,其實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想一想,缺少神話傳統的中華文化中,突然蹦出了一隻上天入地的猴子,本就是有點邪性的事。

《功夫之王》打通了人與神的界線,玉皇大帝、玉疆戰神這些神祗仙班更像是一個封建國家的統治者,而且他們居住的仙山,也是凡夫俗子可以殺將進去的。

從西方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古希臘神話裏的眾神跟凡人就是時常往來的,搞不好還經常珠胎暗結,生個人神混血兒什麼的。

中華文化的神話傳統則基本上被儒家給閹割了,俗話說的好,子不語怪、力、亂、神,而且長期君主專製讓中國人養成了把“神”類比為高不可攀的統治階級的習慣,一般的人是不可能觸碰到“神”的,遑論通過功夫來跟“神”做一番生死大決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