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如魚得水的男人(1 / 2)

李雲道笑著給潘瑾介紹寧若妙:“寧總是你瘋妞兒姐的得力幹淨,雷森資本華東區域的大管家,江州雷森金融的一把手。”

寧若妙微笑拉起潘瑾的手:“阮總跟我提過你這個幹妹妹,來江州這段日子也不知道你一直在,直到昨天才知道,明天就要走了。”寧若妙是個對場麵和情緒把控極精準的女人,初入社會的潘瑾很喜歡跟這個說話令人如沐春風的女人交流,兩個女人很快便勾著胳膊,仿佛多年未見的好姐妹。

至於凡似錦,李雲道介紹說是華夏新聞社的著名記者,寧若妙一樣令年輕的凡記者很開心。這就是李雲道很欣賞這個女人的地方,她總是能夠恰到好處地把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能夠在最短地時間裏拉近距離,或許這也是她能夠被阮鈺派到江州來協助自己的最重要的原因。

江州離安徽、魯南都不遠,建築風格受北派影響較大,連園林造景都接近於皇家園林的大氣磅礴,跟小家碧玉的蘇州園林相比,有著強烈的反差。莊子很大,進了莊內還需要坐電瓶車才能到達吃飯的地方,正是仲春季節,加上雨後初晴,晚霞傍空,一路上盡皆是美景,一些造型奇特的怪鬆令人嘖嘖稱奇。李雲道也很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妙人,才能在江州這塊土地上打造出這樣的一個妙地。高爾車電瓶車停在一處半月拱門前,前方有雕花台階,電瓶車上不去,幾人便在台階前下車。穿過半月拱門,又是一片豁然開朗,一棟兩層小樓就立在水榭的後方,小樓前亭台水榭,一樣不缺。

李雲道笑道讀小樓門柱上的一幅對聯:“‘但以詩書教子弟,莫將成敗論英雄。’到是個看破世事返璞歸真的好對子,隻是如果挪到江州師大門口,才是最為貼切的。”

“您有所不知,這裏其實就是江州師大的創始人魯老晚年的棲息地。魯先生生前辭官致仕,致力教育辦學,又頗崇尚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所以山莊名從元亮先生表字裏取了一個‘潛’字,又從魯先生的表字裏取了一個‘德’字,這才有了‘潛德山莊’。”帶路的女子是個模樣清秀的姑娘,看模樣也就二十來歲,模樣姣好,氣質脫俗,跟寧若妙和潘瑾兩位美女站在一起,竟也不至於遜色太多。

魯盤,字明德,民國年間出生於江州詩書世家,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建國前就致力於教育,跟江南著名教育家行知先生並稱南北教育界的兩位泰鬥。建國後魯明德曾官至副部,但醉心教育,最後辭官創辦江州師範學院。本世紀初,學院合院原媒炭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等,升格為師範大學。魯明德在十前動亂前期就已經隱居陽山,自號“陽山居士”,晚年一篇《百年育人賦》深入淺出地道出了教書育人的真諦。

李雲道不禁感慨:“果然是山不在高,有仙有名啊!怪不得這座山莊從進來開始就覺得與眾不同,原來是明德先生這種高人的故居。”

那女子嫣然笑道:“看來先生您還是個教育界的行家呢!現在就算是江州本地人,知道魯先生的人都很少了,更不用說是年輕人了。”在女子看來,李雲道等人都很年輕,年輕男子身上有種說不出的殺伐果敢,但笑起來卻像個文弱的教書先生,她一時間也無法確定這些人的身份。但是寧若妙她是知道的,這是最近江州政、商兩界最炙手可熱的紅人,在電視和報紙上經常能看到關於雷森資本落戶江州的消息,這位氣質不凡的年輕女企業家讓包括她在內的很多年輕女孩都非常地豔羨。能被寧若妙這樣一個女子奉為上賓的,那自然應該不是什麼普普通通的人物。

兩層小樓,白牆黑瓦,甚是古樸。一樓是堂廳,二樓卻是吃飯的餐廳,穿過兩層小樓是內宅,似乎並不對外開外。二樓的餐廳布置得樸素雅致,站在二樓看院中池景,又是一番不同的享受。

“大叔,這地方真不錯。想不到,江州這種二點五線的城市,也有這種好地方!”潘瑾家世很好,從小便見多識廣,饒是如此,也仍然覺得這處地方要勝過姑蘇城裏的諸多私人會所,不禁發自內心地感慨道,“住在這種地方,人的心胸都會不由自主地寬廣許多!”

凡似錦的目光一直在寧若妙和潘瑾身上流轉,年輕的攝影記者突然覺得,寧若妙這樣的女子,似乎才是作為一個男人畢生的追求,一顰一笑,都算得是勾人魂魄。相較之下,年輕的小潘瑾就顯得稚嫩了許多。年輕的男孩子,總是會有些與生俱來的俄狄浦斯情結。

加上寧若妙,總共才四個人,但餐桌上有七個位置,潘瑾奇道:“大叔,還有什麼人?”

李雲道指著院中正穿過半月拱門的一個年輕人道:“這不來了一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