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當然對自己民族的曆史比較了解的,至少中學的曆史課本他都是好好學過的,他承認儒教對整個華夏文明的影響力都是十分龐大的,否則也不會有“三教九流,儒為正宗”的說法了,通俗的說法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但是,秦朗實在不知道儒教和修行者扯得上什麼關係,所以他隻能等丹靈小和尚來給他一個解釋了。
“老大,你知道為何儒教曆代都這麼**?”丹靈小和尚也開始與時俱進了,知道用“**爆”這樣的詞語了,“你想想看,佛宗和道教如此強勢,但是卻還是被排斥在曆代朝廷的主流之外,根本無法撼動儒教的根基,你就應該知道儒教是多麼地恐怖了。”
“你不說是儒教有修行麼?他們的修士在哪裏?”秦朗問到。
“老大,現在儒教的修士基本上已經絕種了。”丹靈小和尚道,“或者,在修真界中還有,但是華夏肯定基本上是沒有了。”
“怎麼說?”
“儒教的修士,他們講究的是修心,也就是所謂的修心養性。儒教修士的心,是憂國憂民、心係江山社稷的心,他們修的‘氣’,不是氣功,而是‘浩然正氣’。關於這一點,你可以向魔宗的人求證,魔宗的人,以前最怕的不是佛、道二教的人,而是儒教的人。儒教的人雖然不會功夫,但是每個人都養了一身的浩然正氣,一旦開聲吐氣,可以跟天地間的浩然正氣結合在一起,任何邪魔、鬼魅魍魎都會被儒教的修士喝得魂飛魄散!”丹靈小和尚一邊說,一邊模仿儒教修士的模樣,隻是它的動作實在太滑稽了。
但是,經過丹靈小和尚的這一番話,秦朗卻不得不正視“儒教修士”的存在了,經過丹靈小和尚的進一步講解,秦朗知道了儒教修士的修行方式跟其他宗門截然不同,其他宗門都是“修武”,而唯獨儒教的人是“修文”。
文,很多人想到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然而那些人可不是真正的大儒。真正胸懷浩然正氣的大儒,不僅可以讓邪魔外道辟易,而且胸懷坦蕩,下可以得到蒼生黎民的愛戴,上可以得到君王的信賴。
在民間,可以一呼萬應,治國安邦;在大殿,可以喝斥得佞臣昏君低頭求饒,避之不及,這才是真正的大儒,這些人才是儒教修士。
而最神奇的是,儒教的修士不是靠功夫境界超脫自身,而是靠著功德超脫自身,以功德而成聖,這種修行方式似乎有些匪夷所思,然而曆代的儒教大儒都是如此做的,所以在儒教正統的年代,都有“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之類的說法。積陰德,那就是功德的意思。儒家的修行者認為功德是衡量一個人修行高低的考驗標準,所以儒家非常注重品性和業績的考究,比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種標準就是檢驗一個如家官員的“功德”。如果被考核者達不到,不僅無法得到升遷,反而還會遭遇其官員的彈劾。功德高者,則可以得到升遷和被重用,能夠在更廣闊的平台上施展才華,積累更多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