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兩個拳擊手(1 / 2)

築城之爭,是戰略之爭的具體化。

如果采取戰略攻勢,則需要在關外築城。如果采取戰略守勢,則需要築山海重關。

我個人認為,如果不能在野戰中與敵爭鋒,就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在關外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大打堡壘戰,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純屬無意義的糾纏。

隻有暫時休整,積蓄力量,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從關內出動大軍,對敵發起雷霆一擊,才能徹底擊敗後金。

因此,無論從防守還是進攻的角度看,築山海重關無疑是最省力,最有效,最長遠的手段。

然而在袁崇煥等一批雄心勃勃又缺乏實際經驗的中下級軍官的鼓動下,最終天啟還是放不下鼻子上那點肉。

在關外長期與後金消耗,不但始終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問題越來越嚴重,並引起了內部問題,使明朝內外交困,最終拖垮了明朝,這是明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

當然,後來人有他們的失誤,不能全怪當時的人,但是當時的人開了一個“好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是後話,我們以後再說。先來看看王在晉為什麼要修築山海重關。

王在晉等主張建山海關重關,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山海關本身有缺陷。山海關外的峰巒高於山海關城牆,“鬥城如鍋底之形”,關城外圍的高嶺好比鐵鍋的邊沿,而關城就如同鍋底。

山海關外這些高嶺對關城有可乘之勢,尤其是歡喜嶺,“蜿蜒綿邈,緊抱關門”,敵軍若站在嶺上,既能一覽城中的情況,又能居高臨下發動攻擊。如果敵軍在嶺上架設大炮轟擊城牆,山海關將很快崩潰。

因此,一旦後金軍占領了這些高嶺,他們就具備了地利優勢,明軍反而沒有依仗城牆的優勢。

以前明朝在關外統治牢固,城堡眾多,山海關還算是在內地,邊防的壓力並不大,如今關外土地盡失,無堅可守,無險可憑,山海關已經成為了“衝邊絕塞”。

因此必須解決這個重大隱患,將這個內地與關外之間唯一的屏障,建成為不可逾越的天塹。在八裏鋪設重關,關外的高嶺盡收關內,不僅解決了這個問題,還起到了雙保險的作用。

其次,山海重關守住的把握很大。因為山海重關離山海關很近,便於得到山海關的支援,敵人無法對關城形成合圍,守起來容易得多。

再次,設山海重關省力,因為山海重關很近,關內物質易於運到。

第四,可以進行堅避清野。後金統治地區經濟落後,受氣候影響大,無法供養大規模的軍隊。一旦進行戰爭動員則勞動力短缺,土地荒蕪,因此必須以戰養戰。明朝在戰不能勝的情況下,實行堅壁清野,無疑是一個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戰略收縮,建築山海重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