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明爭暗鬥,後金政權很快穩定下來,女真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皇太極為首的八和碩貝勒周圍,維持了安定團結的局麵。
在此之前,明朝遼東官僚之間的爭鬥也告一段落,袁縣長成為關外地區的NO.1。
這樣,在遼東的大舞台上,袁崇煥和皇太極這兩位新秀成為主角,他們將代表大明和後金進行搏奕,上演一出新的曆史大戲。
這場大戲的第一幕叫“議和”。
經過一段時間的廝殺和對峙之後,明、金雙方是麻杆打蛇——兩頭怕。
明朝屢遭敗績,心有餘悸,對關外欲罷不能,卻又心有餘而力不足。
後金雖然得了便宜,但那是努爾哈赤時代取得的成績,新生代能否經得住大戰的考驗,還是個未知數。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明朝雖然傷得不輕,也病得不輕,但畢竟是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明朝一旦恢複元氣,走上正軌,從關內發大兵,把後金打入石器時代,還是有可能的。
因此,雙方都不敢輕挑戰端。
明朝不甘心失敗,調整了軍事策略,采取烏龜戰術,企圖以堡壘推進收複失地,以為找到了克敵製勝的法寶。為了防止後金幹擾,需要爭取一段時間的和平,以便集中力量修築城堡。
後金希望爭取明朝的承認,將既得的利益合法化。這樣就不用擔心關西發大兵來襲,又可以通過賞賜、貿易等途徑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努爾哈赤在取得河東以後,就一直追求這個目標,皇太極繼位以後,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議和是雙方的最大公約數。
不同的是,明朝的議和是虛的,後金的議和是實的;明朝的議和是戰術性的,後金的議和是戰略性的;明朝的議和是手段,後金的議和是目的。
當然明朝內部對於議和也有不同看法。
居廟堂之高的朝臣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大多反對議和,最多同意把議和當作工具。
處江湖之遠的前線指揮官知道世事難為,風險很大,大多希望能夠達成和平,這樣可以既可避禍,又可減負,利國利己,十分便宜。
從現在的眼光看,後者的主張是正確的,應該和後金達成和平。
從當時的眼光看,前者的主張也並非沒有道理。
天啟的眼光隻能看到當前,看不到後來,因此,他反對議和,堅持戰鬥到底,這個“底”,指的是努爾哈赤誓師伐明以前的狀態,他要把後金打回原形。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明、金之間的議和就在真真假假、若有若無間曲折進行,呈現出撲朔迷離、真假難辯的麵貌。
在夾縫中艱難生存的議和最終以扭曲變態的“脅和”掀起高潮,為我們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曆史大戲,最終以壯烈的場麵收場,影響十分深遠。
這是後話,以後再說,先來看看“議和”是怎麼開場的。
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病死,九月一日,皇太極即位,十月十七日,袁崇煥派遣宗教人士李喇嘛、都司傅有爵、田成等一行三十四人前去吊喪,並賀皇太極新君即位,順便“考察”一下後金的情況。
努爾哈赤生前挑起了明、金之間的戰爭,死後卻為雙方和談開啟了方便之門,可謂“生的偉大,死得光榮”。
皇太極雖然不知道袁崇煥唱得是哪出,但他知道黃鼠狼給雞拜年,肯定是對雞有想法。雙贏這個事隻存在於朋友之間,敵人之間不存在雙贏,因為敵人的收獲就是自己的損失,如果敵人來談雙贏,那絕對是忽悠。
既然你想利用和平撿芝麻,那我也將計就計,利用和平摘西瓜,看誰損失大,看誰賺得多,看誰忽悠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