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是人做的,要想了解事,就得先了解人,如何了解人?六個字——聽其言,觀其行。要想了解己巳事變,了解袁崇煥,我們也要“聽其言,觀其行”。
經不完全統計,可以列出袁崇煥“語錄”如下:
1.“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2.“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
3.“倘皇上能給臣便宜行事之權,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全遼可複!”
4.“皇上賜尚方(劍)正為此也。”
5.“力為奮截,必不令越薊西一步。”
6.“東人此來要做皇帝,己卜某日登極矣!”
如果僅僅從字麵上看,這些話很豪邁,憂國憂民。但是如果結合當時的形勢分析,不難看出,這些話不是大話就是假話,相當大言不慚。我們來一一分析如下:
一、“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天啟二年,袁崇煥從縣長的位置調到兵部,沒過幾天,他獨自一人騎馬去關外查看地形,回來以後說了這番話,並要求上前線去駐守。
很多人將這幾句話當成袁崇煥“有種”的證明,但是仔細分析,這句話其實很“魯莽”。
孫子曾經曰過:“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孫子的意思是說,戰爭關係到國家興亡,百姓安危,需要進行充分的論證。當時遼東明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朝臣之間關於戰略問題的爭論十分激烈,將來怎麼辦的問題,需要認真加以論證。
上過大學的朋友都知道,要寫一篇畢業論文起碼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耗費很大的精力才能完成。即使是抄也要花上相當長的時間去查找原始材料,找出來以後還要花幾天時間改頭換麵(這事大家都很在行)。
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問題更是需要嚴謹的論證,袁崇煥乃一介文人,從未帶兵打過仗,從來沒有來過遼東,僅僅用幾天時間在關外走馬觀花轉了一小圈,就對事關國家興亡的戰略問題做出了結論,似乎太過草率,比抄寫一篇畢業論文還省事。
“魯莽”和“有種”是有區別的。在眾多大帥、名將敗死的情況下,毫無經驗的袁崇煥“吾一人足守此”的論斷有吹牛皮的嫌疑。袁崇煥這麼說,不過是想為自己提升創造機會而己。
二、“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
天啟六年初,明遼東經略高第根據形勢和情報判斷,剛剛的蒙古人打完仗的努爾哈赤將來明遼東河西地區搶糧,轉嫁戰爭虧損。因此他命令河西地區實行堅壁清野,撤退錦州、右屯前線的人馬和糧食。
但是袁崇煥拒不執行命令,說出了“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的豪言壯語。這句話和袁崇煥的許多名言一樣,聽起來堂皇、豪邁、解氣,但就是經不起推敲。
當時明朝在錦州、右屯、大淩河等地隻有少量的預警部隊,麵對努爾哈赤剛剛戰勝蒙古的十三萬大軍,毫無懸念會立刻變成齏粉,而糧草也必然會被後金奪去,產生資敵的效果。
後來的結果正是如此,後金獲得了大量的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