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孫承宗落幕大淩河(1 / 2)

己巳事變中,皇太極是大贏家,一年多以後的大淩河之戰,他更是賺了個盆滿缽滿。

這次雙方開戰的主要是因為孫承宗沒事找抽。

袁崇煥死後,老帥孫承宗接任督師,他上任以後,老調重彈,不顧國內民變興起,國家財力、物力和人力疲蔽,又開始大興土木,將堡壘戰進行到底。

崇禎四年七月,他命祖大壽在大淩河築城。

我們前麵己經說過,在控製不了戰場主動權的情況下,在敵人眼皮底下修城堡,就是給自己修墳墓。

一旦敵人圍困,用不了多久城內就得人吃人,除了投降別無選擇。城外的明軍雖然有選擇,但卻是兩難選擇。

如果救援,就中了敵人圍點打援的圈套,損兵折將再所難免。如果不救援,就會受到朝廷的處分。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裝模做樣去救援,一旦遇到敵人就撒丫子開跑。這樣既不會被敵人消滅,也不會被朝廷處分,十分便宜。後來的戰況也正是如此。

老孫頭的堡壘戰結果十分顯而易見。從小了說是損兵折將,逼著將士們造反叛變,從大了說是拖垮國家財政經濟,導致國家衰亡。

然而這麼簡單的道理,孫總工程師至死都沒弄明白,終其一生致力於修城築堡,樂此不疲,可見他都二到什麼程度了。

明軍在大淩河修恐城堡的消息很快就傳到皇太極的耳朵裏,遼東赤地千裏,一片荒涼,皇太極正愁無處打劫,此番明軍前來築城,估計帶了不少糧食,這回可找到好項目了。

崇禎四年八月,後金兵分兩路攻打大淩河,一路由貝勒德格類、嶽托、阿濟格率兵2萬人,經義州屯駐於大淩河和錦州之間,切斷了大淩河明軍的退路。另一路由皇太極本人率領,直接殺奔大淩河。

半年前,後金仿鑄紅衣大炮成功,在沈陽新鑄了40門紅衣大炮,此時也都運往大淩河。

大淩河內的明軍有1萬多人,加上夫役商民等1萬多人,城內共計有軍民3萬人。後金軍兵臨城下,明軍不敢出城迎戰,隻有關閉城門,固守待援。

這次皇太極吸取了寧錦戰役失敗的教訓,不再強攻,而是采取圍點打援的戰術。他命八旗將士環城挖了四道壕溝,並築起一道一丈多高的牆,將大淩河城圍得如鐵桶一般。

孫承宗聽說大淩河被圍,急忙調兵遣將進行救援。明軍一共組織了四次救援,都沒有成功。

八月十六日,鬆山守軍兩千前來增援了,由於眾寡懸殊,被後金輕易打敗。

八月二十六日,團練總兵吳襄、山海總兵宋偉率錦州兵六千前來救,阿濟格率兵迎敵,明軍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