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劉興治兵變(1 / 1)

信心比黃金更貴重。

己巳事變對人們心理上的打擊造成的損失遠遠大於軍事上的破壞。向往明朝的人們失去了信心,敵對勢力乘機活躍起來,中間分子更加搖擺,許多人產生了想法。

在所有產生想法的人中間,有一個人想法最多,他就是劉興祚的五弟劉興治。

劉興祚離開皮島後,劉興治代管西協之軍,己巳事變和劉興祚戰死這兩件事對劉興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己巳事變使劉興治看到了明朝的虛弱與腐敗無能,打回老家去,與眾親人團聚的夢想破滅。

劉興祚的死使劉氏兄弟失去了頂梁柱,而他們的靠山袁崇煥也倒台,也使他們在未來的權力之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前途黯淡。

此時在皮島上主持工作的是東協之軍的首領陳繼盛,陳繼盛對於從敵營中投奔過來的劉氏兄弟始終持懷疑態度,擔心他們中有奸細或者有變節的可能。劉興祚戰死後,陳繼盛懷疑他是詐死,實際上己經重回到後金。而被後金俘獲的劉興賢被迫寫給劉興治的勸降信又被陳繼盛查獲,他對劉氏兄弟的忠貞更加懷疑。

陳氏的想法代表了朝中相當一部分人的意見,劉氏兄弟畢竟與後金陣營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大量親屬控製在後金手中,飽受奸細之苦的明朝無論如何是不會讓劉興治控製皮島的。

他們千辛萬苦回歸明朝,得到的隻是死亡和沒落,他們的忠心沒有得到足夠的回報,思前想後,劉興治的心理失衡在所難免。

與此同時,皇太極加大了對劉氏兄弟的招撫力度,不僅讓劉興賢寫信招撫,皇太極還親自兩次寫信給劉興治,信中軟硬兼施,一方麵承諾保證他的榮華富貴和投降後的相對獨立性,另一方麵以劉興治親人的性命相威脅,表示如果不歸順,“爾母弟子侄妻子全殺不留”。

在這種情況下,劉興治隻有控製皮島,才能確保劉家在明朝的權力和地位,也隻有這樣,才能增加自己與後金談判的籌碼,從而將劉家的前途和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在後金與明朝的夾縫中左右逢源,占據主動。

劉興治獨霸皮島以自重的目的與明朝的疑慮存在尖銳的矛盾,劉興治隻有發動兵變,才有達到獨霸皮島的目的。

正在這時,受到己巳事變的影響,明朝進行了戰略收縮,對東江的政策進行了調整。

兵部認為東江諸島消耗大量軍餉,卻難以有效牽製後金,主張“撤島”,將東江之兵陸續撤出,安插在寧遠、錦州等地、並將關外精銳調回防守山海關至居庸關之長城。

這一政策剛付諸實施就遭到島兵的強烈反對,崇禎三年(1630年)四月十日,南海口的龍武營發生了兵變,副總兵茅元儀險些被殺,後經新任副將周文鬱和參將劉應龍勸救,才得脫險。

島內人心惶惶給劉興治發動兵變提供了契機,而龍武營的兵變也讓他得到啟發,增加了他的膽量。

僅僅兩天之後,劉興治發動兵變,殺死明東江鎮副總兵陳繼盛以及明朝官員二十一人,獨據皮島。

這次事變仍然是拿劉興祚的死做文章,劉興治以為劉興祚治喪為名,邀請東江鎮諸島各將到皮島吊唁,其中包括主持工作的陳繼盛,他是這次政變的主要目標。

陳繼盛等人來到後,劉興治令“伏兵執之”,捉住陳繼盛以後,劉興治以他誣稱劉興祚詐死,誣陷自己謀叛為名將他殺死。

兵變雖然成功了,但是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由於兵變事發突然,劉氏兄弟未能達成充分的共識,旁人更不知情,下一步如何走,誰也不知道,隻能是走一步說一步,摸著石頭過河。

應該說劉興治采取如此極端的做法,絕對有叛變的打算。從事件的性質、當時的背景和兵變前後與後金頻繁聯係等情況可以得出這一結論。

但是殺死陳繼盛並不一定就能控製全島,更談不上帶領島內官兵叛明投金,劉興治這個外來權貴在皮島根基尚淺,還沒有這個權威和號召力。

島上官兵早己習慣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叛變投敵除了收獲一個叛徒的罪名和明朝方麵的軍事打擊之外,什麼也得不到,因此島內的中層將領導和基層的實力派不會跟著劉興治走。此外,劉興治兄弟內部也大多不同意叛變明朝,他們曆盡千辛萬苦回到明朝,雖然有許多不如意,劉興祚戰死、劉興賢被俘、大量親屬滯留在後金、明朝方麵相當一部分人對他們心存疑慮等等,但這隻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明朝方麵待他們也不薄,兄弟幾個都在明軍中任職,享有一定的權力、地位。好馬尚且不吃回頭草,劉氏兄弟何必忍受譏笑,再回頭吃後金這碗飯呢?

因此,兵變成功的劉興治隻有繼續騎在牆頭上繼續觀望,除此之外就是全力武裝自己,以為下一步做打算。

興治當時屬下有降韃七百名,但其中精壯勇猛者不過三百,披甲者隻有五十餘名,事變發生後,興治立即開始打造兵器和護甲。

就在劉興治觀望的時候,明政府派周文鬱前往東江安撫,處理繕後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