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以毒攻毒?
這絕不是說誤食了砒霜之後再喝一瓶敵敵畏,而是說要解決某種類型的問題,就得借助與這個問題具有相同原理的東西。
或者說,要想對付一個難纏的人,就得找他的同行。
再延伸一下,同是遊牧民族的女真人對付起遊牧民族的蒙古人,有其便利之處。
這就是本文所說的以毒攻毒。
自從朱元璋把蒙古人趕回草原以後,無論徐達、常遇春還是朱棣,都曾經發大兵深入草原追殺蒙古部落,希望能夠徹底解決問題,但最終都無功而返。
究其原因,乃是因為荒涼的草原對明軍來說是天然的堅壁清野,蒙古人在浩瀚的草原上與明軍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明軍後勤無法保障,在餓死一大堆人後悻悻而返,回來的人都廋得隻剩下一張皮了,如果再遇上迷路,就會全軍覆沒。而明軍走後,蒙古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繁衍又重新興盛起來。
明朝吃了幾次大虧,始終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主動出擊無效的情況下,才築起了萬裏長城,采取了戰略守勢。
此後,對草原進行餓困,就成了明朝對蒙古人進行遏製和打擊的唯一手段。
然而蒙古人這個把明朝折騰了幾百年的“毒招”遇到了遊牧的女真人就不靈了,原因就在於女真人也是草原的主人,相似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使它可以輕而易舉地把蒙古人“和諧”了。
當後金的八騎兵討伐蒙古大汗所在的察哈爾部時,誌大才疏的林丹汗拔腿就跑。
這並不完全是膽怯,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戰略,這是他們幾百年來對付明朝的絕招,然而林丹汗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絕招遇到了女真人就變成了不戰而屈兵於人。
因為許多部眾寧願留下來與女真人和平共處,也不願意遷徙到西部去,於是叛逃不斷發生,他遷徙得越遠,叛逃的人也越多,這造成的損失比戰爭更為巨大。
這些叛逃的人都投入後金的懷抱,後金不費一兵一卒,隻需把他家大門常打開,然後張開雙臂擁抱這些叛逃者就可以了。
這樣的戰爭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每一次都是對察哈爾部的沉重打擊,每一次都讓林丹汗名譽掃地,每一次都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叛逃。
當然後金也遇到了後勤問題。
比如天聰七年(1633年)春的那次軍事行動,後金軍糧草嚴重不足,皇太極隻好令將士們打獵為生。
草原上飛禽走獸還不少,士兵們打到不少獵物,但打獵能解決吃飯問題,卻解決不了喝水的問題,水極度缺乏,後金士兵用一隻黃羊才能換回一碗水。
後來後金兵突入長城,敲詐了長城邊上的明軍一把,獲得了一些物質,才得以支撐著返回沈陽。
然而後金這樣一個疲軟無力的軍事行動,卻造成了察哈爾內部的分崩離析。就算皇太極連一個芝麻也沒有撿著,林丹汗的西瓜卻是丟了一地。
大量的部眾脫離林丹汗,有的還向皇太極伸出了橄欖枝。
天聰七年(1633)四月,林丹汗的親信,察哈爾部部兩翼大總管塔什海虎魯克寨桑歸降了後金。
第二年五月,林丹汗的叔父毛祁他特台吉親自去朝拜皇太極。
露怯就會招致進攻,盡管有時敵人也並不那麼孔武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