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喪鍾因誰而鳴(1 / 2)

當然,我們現在明白,主要是因為我們己經知道了結果。

對於崇禎來講,他有“三個沒想到”。

一是沒想到李自成崛起的速度這麼快,隻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不可遏製,李自成就像是從潘多拉盒子裏鑽出來的。

二是沒想到李自成不僅要割距一方,而且要推翻大明江山,篡奪皇位,以往民軍沒有這樣的政治野心。

三是沒想到鬆錦大戰會持續這麼長時間,最終會敗得如此之慘。

這一快、一慢、一突變,是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前兩個“沒想到”屬於天災,確實很難想到,第三個“沒想到”,則是人禍,具體來講是洪承疇惹的禍。

崇禎十三年五月,崇禎命洪承疇揮師出山海關,解錦州之圍,六個月後,洪承疇率玉田總兵曹變蛟、薊州總兵白廣恩、寧遠總兵吳三桂、廣寧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到達寧遠,後來又嫌兵力太少,請求崇禎再調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山海關總兵馬科,雲集寧遠前線,總兵力達十三萬之眾。

兵力增長了,洪承疇腰杆也挺直了一些,但他仍然沒有膽量麵對清軍,從寧遠到鬆山隻有一百裏路,洪承疇在寧遠呆了四個月,不敢前進一步。

這隻體型巨大的烏龜根本不想和清軍打仗,他隻想和清軍拚後勤。

一貫不勞而獲的洪承疇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他在等待清軍糧草供應不上,自行撤兵,這樣他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現代戰爭打的是後勤保障,打得是綜合國力,洪承疇打得是“現代戰爭”,他要了大量的嘴,卻和別人比吃飯。

當然,洪承疇不會告訴別人自己打得是消耗戰,他美其名曰:“且戰且守”,事實上隻想守不想戰,他說:“長期堅守鬆山、杏山,以此地轉運糧食,錦州的防守頗為堅固,不易撼動,過了秋天,不僅清軍餓困,朝鮮也會非常餓困,這是先守而後戰的策略。”

洪承疇想得很美,但是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大明的財政也非常困難。

國內遍地災荒,中央無力救濟,地方和軍隊普遍缺少糧食,明朝就像一個骨廋如柴的母親,而洪承疇就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大口大口地吮吸母親幹癟的乳房。

洪承疇的十三萬張嘴很快就把中央吃得招架不住。

崇禎十四年春,醞釀己久的危機終於爆發,國內民變蜂起,形勢急劇惡化。

危急關頭,洪承疇的十三萬護衛不僅幫不上忙,還要給國內增加負擔。

這真是要命的事情,中央叫苦不跌。

許多人把鬆錦大戰的失敗歸咎於崇禎和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洪承疇速戰,迫使洪承疇改變穩紮穩打的戰術,冒然進軍,導致失敗。

這種說法實在是站著說話不腰痛。

當時清軍包圍錦州的部隊並不多,明軍的人數和武器裝備占據絕對優勢,如果洪承疇舍生忘死,傾情一戰,速戰速決,不僅能一舉擊潰清軍,而且能全身而退,帶兵回來解國內的倒懸之苦。

崇禎十四年五月起,明軍發動幾次試探性軍事行動,都取得了勝利,但是一係列的勝利並沒有鼓氣洪承疇的勇氣,他仍不敢和清軍進行戰略決戰,仍寄希望於用糧食解決問題,十三萬大軍膽小如鼠,多次置中央的進軍命令於不顧,逡巡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