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官軍不能形成合力的情況相反,民軍各部不斷整合。
就在李自成擊敗孫傳庭後不久,民軍的另一支重要力量革左五營來到河南,與李自成、羅汝才聯營。
革左五營是相對獨立又協同作戰的五支民軍,首領分別是革裏眼賀一龍、左金王藺養成、老回回馬守應、爭世王賀錦、治世王劉希堯。
這五支民軍一直在官軍力量空虛的東南一帶活動,崇禎十二年大部份民軍接受招撫之時,除陝西的李自成外,革左五營也沒有接受招撫,他們的活動範圍大體固定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
直到年底,在官軍的打擊下,革左五營才出現了受撫的跡象,被官府安置於潛山、霍山、太湖一帶,此後雖仍時有劫掠,但總體上處於冬眠期。
崇禎十四年春張獻忠、李自成橫行天下的時候,革左五營也乘機活泛起來,朝廷以朱大典為總督負責對付革左五營。
張獻忠從李自成、羅汝才營中出來以後,勢單力薄,處境不妙,不得己於崇禎十四年九月向革左五營靠攏取暖,雙方剛開始合作還比較愉快,取得了一係列的勝利。
然而不久之後張獻忠霸道的老毛病又犯了,雖然他主動來投靠人家,卻喧賓奪主,從來不把自己當外人,對其它民軍首領狂妄傲慢,粗魯無禮,還動不動問候人家父母。
革左五營捂著鼻子跟他合作了一段時間後,實在忍受不了,於是連根據地都不要了,離開張獻忠,轉而與李自成、羅汝才合作。
革左五營的到來,使民軍人數超過百萬,力量大大超過了官軍。
人多好幹活,幹活首先要找好項目。下一步如何行動?民軍內部有不同觀點。
李自成有帝王思想,希望乘勝追擊孫傳庭,占據關中稱王稱霸。
羅汝才樂於縱橫馳騁,不願割地稱王,主張繼續流動。
革左五營傾向於羅汝才的觀點。
最終民軍達成共識,先掃清中原剩餘官軍,這樣既可以馳騁中原,又可以為進軍陝西掃除後顧之憂,是雙方的最大公約數。
盤距在汝寧的楊文嶽所部官軍,是河南這個大棒骨上的最後一縷肉絲,雖然不足以解決溫飽問題,但是用來填牙縫還是可以的。
十五年閏十一月,民軍包圍了汝寧。
總督楊文嶽率保定兵守城西,監軍孔貞會率四川兵守城東,城內官軍同仇敵愾,拚死抵抗,但是由於眾寡懸殊,民軍就是用嘴啃,也能把汝寧城啃倒。
民軍發動人海戰術,汝寧城很快就淹沒在民軍的汪洋大海中,沒用多久,汝寧城破,總兵虎大威中炮死,楊文嶽、孔貞會被俘,封藩在汝寧的崇王朱由樻、世子朱慈輝、河陽王朱由材、以及眾多王妃被俘。
楊文嶽寧死不屈,見到李自成後破口大罵,李自成大怒,令人將他押到城南三裏鋪,用大炮轟得粉身碎骨(洞胸糜骨而死),監軍孔貞會被俘後不知所終。